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47页 |
1.1 疫苗免疫途径 | 第15-21页 |
1.1.1 疫苗接种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1.1.2 .常见免疫途径及代表性疫苗 | 第16页 |
1.1.3 .黏膜免疫途径 | 第16-18页 |
1.1.4 .皮内免疫途径 | 第18-21页 |
1.1.4.1 .皮肤的解剖学和免疫学特征 | 第18-20页 |
1.1.4.2 .皮内免疫的工具和技术 | 第20-21页 |
1.2 .佐剂 | 第21-35页 |
1.2.1 .佐剂的定义 | 第21-23页 |
1.2.2 .佐剂的发展历史 | 第23-25页 |
1.2.3 .佐剂及其作用机制 | 第25-34页 |
1.2.3.1 .铝佐剂 | 第25-28页 |
1.2.3.2 .细菌样颗粒BLPs | 第28-30页 |
1.2.3.3. MF59 | 第30-32页 |
1.2.3.4 .AS系列佐剂 | 第32-33页 |
1.2.3.5 .其他佐剂 | 第33-34页 |
1.2.4 .粒径对佐剂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1.3 .百日咳疫苗 | 第35-38页 |
1.3.1 .百日咳 | 第35页 |
1.3.2 .全细胞/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 第35-37页 |
1.3.3 .鼻免疫百日咳疫苗 | 第37-38页 |
1.4 .狂犬病疫苗 | 第38-41页 |
1.4.1 .狂犬病及狂犬病毒 | 第38-40页 |
1.4.2 .狂犬病疫苗、疫苗免疫程序及疫苗评价 | 第40-41页 |
1.4.3 .铝佐剂与狂犬病疫苗 | 第41页 |
1.5 .转录组分析在疫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1.6 .论文的立题依据、创新点和实验设计 | 第43-47页 |
1.6.1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目的 | 第43-44页 |
1.6.3 .实验思路与设计 | 第44-45页 |
1.6.3.1 .鼻免疫百日咳疫苗研究 | 第44页 |
1.6.3.2 .狂犬病疫苗佐剂及免疫途径研究 | 第44-45页 |
1.6.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5-47页 |
第二章 百日咳疫苗鼻粘膜免疫及BLPs佐剂研究 | 第47-67页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47-51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2.1.2 .菌株 | 第4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8-51页 |
2.1.4.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8-49页 |
2.1.4.2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相关溶液配制 | 第49页 |
2.1.4.3 .抗原纯化溶液的配制 | 第49-50页 |
2.1.4.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溶液的配制 | 第50-5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1-56页 |
2.2.1 .百日咳抗原制备 | 第51-52页 |
2.2.2 .细菌样颗粒的制备、鉴定与定量方法 | 第52-53页 |
2.2.3 .百日咳疫苗制备 | 第53页 |
2.2.4 .疫苗免疫及样品采集 | 第53-55页 |
2.2.5 .百日咳疫苗保护力实验 | 第55-5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6-63页 |
2.3.1 .百日咳抗原及疫苗制备 | 第56-58页 |
2.3.2 .免疫后小鼠血清IgG水平检测 | 第58-59页 |
2.3.3 .免疫后小鼠鼻洗液IgA水平检测 | 第59-60页 |
2.3.4 .百日咳杆菌鼻腔攻击后肺内细菌计数检测 | 第60-61页 |
2.3.5 .百日咳杆菌鼻腔攻击后组织病理学损伤评估 | 第61-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2.5 .讨论 | 第63-67页 |
第三章 狂犬病疫苗免疫途径及佐剂研究 | 第67-97页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7-69页 |
3.1.1 .毒种及细胞株 | 第6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68-6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9-79页 |
3.2.1 .狂犬病毒抗原的制备 | 第69页 |
3.2.2 .狂犬病疫苗佐剂研究 | 第69-77页 |
3.2.2.1 .佐剂制备及检测 | 第69-71页 |
3.2.2.1.1 .氢氧化铝佐剂和氢氧化铝纳米颗粒制备 | 第69-70页 |
3.2.2.1.2 .BLPs的制备及检测 | 第70页 |
3.2.2.1.3 .AS02、AS03和MF59的制备及检测 | 第70-71页 |
3.2.2.2 .含佐剂狂犬病疫苗的配制 | 第71页 |
3.2.2.3 .含佐剂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实验 | 第71-73页 |
3.2.2.4 .含佐剂狂犬病疫苗保护力实验 | 第73-74页 |
3.2.2.5 .含佐剂狂犬病疫苗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74-77页 |
3.2.3 .狂犬病疫苗免疫途径研究 | 第77-79页 |
3.2.3.1 .不同免疫途径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实验 | 第78-79页 |
3.2.3.2 .不同免疫途径狂犬病疫苗保护力实验 | 第7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9-90页 |
3.3.1 .狂犬病疫苗及佐剂的检测结果 | 第79-80页 |
3.3.2 .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实验结果 | 第80-81页 |
3.3.3 .含不同佐剂的狂犬病疫苗的保护力比较 | 第81-82页 |
3.3.4 .基于小鼠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 | 第82-84页 |
3.3.5 .基于差异表达基因数据的GO富集分析结果 | 第84-86页 |
3.3.6 .基于差异表达基因数据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 | 第86-87页 |
3.3.7 .不同免疫途径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3.3.8 .不同免疫途径狂犬病疫苗的保护力实验结果 | 第89-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页 |
3.5 .讨论 | 第90-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