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盐碱土水盐调控研究历程 | 第10-11页 |
| 1.2.2 盐碱土特征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3 盐碱土的工程性质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 2.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16-17页 |
| 2.2 试验设计原则 | 第17页 |
| 2.3 试验方案 | 第17-22页 |
| 2.3.1 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的测定 | 第20-21页 |
| 2.3.2 盐碱土的溶陷性试验 | 第21-22页 |
| 2.4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2.4.1 聚类分析法 | 第22-23页 |
| 2.4.2 曲线估计 | 第23-24页 |
| 第3章 盐碱土的基本性质 | 第24-40页 |
| 3.1 易溶性离子的含量 | 第24-28页 |
| 3.1.1 易溶性离子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 3.1.2 易溶性盐分含量与浸出液电导率(EC)的关系 | 第26-28页 |
| 3.2 交换性阳离子与交换性钠含量 | 第28-29页 |
| 3.3 土粒比重(相对密度)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 3.4 土壤级配试验结果 | 第30-34页 |
| 3.5 土壤基本物理属性 | 第34-38页 |
| 3.5.1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4-36页 |
| 3.5.2 界限含水率 | 第36-37页 |
| 3.5.3 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 第37-38页 |
| 3.6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 | 第38-39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盐碱土渗透特性 | 第40-69页 |
| 4.1 概述 | 第40-41页 |
| 4.2 土壤样本聚类方法 | 第41-48页 |
| 4.2.1 聚类变量筛选 | 第41-43页 |
| 4.2.2 系统聚类结果 | 第43-48页 |
| 4.3 聚类结果分析 | 第48-59页 |
| 4.3.1 地表特征与土壤渗透性的关系 | 第48-55页 |
| 4.3.2 土壤渗透性随深度变化的关系 | 第55-59页 |
| 4.4 水分入渗速率和土壤深度的回归曲线估计 | 第59-64页 |
| 4.4.1 第1部分回归曲线估计 | 第59-61页 |
| 4.4.2 第2部分回归曲线估计 | 第61-62页 |
| 4.4.3 第3部分回归曲线估计 | 第62-63页 |
| 4.4.4 入渗速率回归方程 | 第63-64页 |
| 4.5 土壤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5章 盐碱土溶陷特性 | 第69-76页 |
| 5.1 概述 | 第69-70页 |
| 5.2 溶陷系数随荷载变化的关系 | 第70-73页 |
| 5.3 溶陷系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 | 第73-7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5-86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