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8页 |
1.2 喷雾冷却的换热机理 | 第8-11页 |
1.2.1 单相换热 | 第9-10页 |
1.2.2 表面核态沸腾换热 | 第10页 |
1.2.3 过渡沸腾与膜态沸腾换热 | 第10-11页 |
1.2.4 二次成核强化换热 | 第11页 |
1.3 喷雾冷却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喷嘴特性 | 第12页 |
1.3.2 喷雾特性 | 第12-13页 |
1.3.3 冷却工质特性 | 第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 高温表面喷雾冷却数学模型 | 第15-29页 |
2.1 连续相模型 | 第15-18页 |
2.1.1 控制方程 | 第15-16页 |
2.1.2 湍流模型 | 第16-18页 |
2.1.3 动态阻力模型 | 第18页 |
2.2 离散项模型 | 第18-27页 |
2.2.1 雾化模型 | 第18页 |
2.2.2 液滴直径分布模型 | 第18-19页 |
2.2.3 粒子换热模型 | 第19-23页 |
2.2.4 粒子追踪模型 | 第23页 |
2.2.5 wall jet壁面射流模型 | 第23-24页 |
2.2.6 拉格朗日液膜(wall film)模型 | 第24-27页 |
2.3 离散相与连续相的耦合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喷雾冷却数值方法及特性分析 | 第29-44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29-31页 |
3.1.1 几何模型 | 第29-30页 |
3.1.2 网格模型 | 第30-31页 |
3.2 喷雾冷却属性与参数 | 第31-35页 |
3.2.1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3.2.2 物质属性 | 第32-33页 |
3.2.3 附壁液膜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3.2.4 求解算法 | 第34-35页 |
3.3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35-37页 |
3.4 喷雾冷却特性 | 第37-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高温壁面的喷雾冷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72页 |
4.1 喷射速度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44-50页 |
4.2 喷雾高度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50-56页 |
4.3 质量流量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56-62页 |
4.4 金属板厚度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62-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