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2 相关基础知识 | 第22-36页 |
2.1 Android平台体系结构 | 第22-24页 |
2.2 Android安全机制 | 第24-31页 |
2.3 Android自动化测试技术 | 第31-34页 |
2.4 模拟器环境检测技术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Android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方法 | 第36-46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36-37页 |
3.2 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方法 | 第37-42页 |
3.3 实验与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Android恶意软件混合检测方法设计 | 第46-54页 |
4.1 检测方法设计思路 | 第46页 |
4.2 检测方法总体设计 | 第46-48页 |
4.3 检测方法详细设计 | 第48-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实现和评估 | 第54-64页 |
5.1 反模拟器检测模块的实现 | 第54-55页 |
5.2 自动化测试模块的实现 | 第55-57页 |
5.3 网络行为获取模块的实现 | 第57-59页 |
5.4 网络行为分析模块的实现 | 第59页 |
5.5 恶意软件识别模块的实现 | 第59-60页 |
5.6 实验评估 | 第60-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4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