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1 关于新媒体 | 第10-11页 |
1.2.1.2 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 | 第11-12页 |
1.2.1.3 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1.4.1 新媒体 | 第16-17页 |
1.4.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第17-18页 |
1.4.3 话语权 | 第18-20页 |
2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 | 第20-28页 |
2.1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 | 第20-21页 |
2.1.2 列宁的灌输理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影响 | 第21-23页 |
2.1.3 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 第23-24页 |
2.2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原因 | 第24-28页 |
2.2.1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2.2.2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紧迫性 | 第26-28页 |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36页 |
3.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1.1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威胁 | 第28-29页 |
3.1.2 高校思想政治氛围不浓厚 | 第29-30页 |
3.1.3 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模糊 | 第30-32页 |
3.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6页 |
3.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对新媒体环境自身创新力不足 | 第32-33页 |
3.2.2 新媒体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冲击 | 第33-34页 |
3.2.3 网络话语差异消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认同 | 第34-36页 |
4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对策 | 第36-46页 |
4.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原则 | 第36-39页 |
4.1.1 抓住主导,多样结合 | 第36页 |
4.1.2 理论先行,实践加强 | 第36-37页 |
4.1.3 立足现实,注重虚拟 | 第37-38页 |
4.1.4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第38-39页 |
4.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39-46页 |
4.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 第39-40页 |
4.2.2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新媒体时代的对话能力 | 第40-41页 |
4.2.3 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 第41-42页 |
4.2.4 抢占新媒体阵地 | 第42-43页 |
4.2.5 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 第43-44页 |
4.2.6 完善制度保障话语权建设 | 第44-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