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1.1 历史传承:挖掘民族精神 | 第8页 |
1.1.2 现实需求:铸就价值基石 | 第8页 |
1.1.3 未来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3.1 价值及价值观 | 第10-11页 |
1.3.2 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1-12页 |
1.3.3 日常生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 | 第12-13页 |
1.4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学理逻辑 | 第18-22页 |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 | 第18-19页 |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第18页 |
2.1.2 认识的两次飞跃原理 | 第18-19页 |
2.1.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 第19页 |
2.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 第19页 |
2.2 中国传统哲学视角 | 第19-22页 |
2.2.1 “不离日用常行内”的生活儒家 | 第20页 |
2.2.2 “佛法不离世间觉”的生活禅宗 | 第20-21页 |
2.2.3 “道常无为无不为”的生活道家 | 第21-22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现状审视 | 第22-27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3.1.1 不同职业的主体差异 | 第22页 |
3.1.2 不同地域的主体差异 | 第22页 |
3.1.3 不同教育背景的主体差异 | 第22-23页 |
3.1.4 不同政治面貌的主体差异 | 第23页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内在困境 | 第23-24页 |
3.2.1 高度凝练的价值理论与生动具体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距离 | 第23-24页 |
3.2.2 普遍适用的价值表述与情境各异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隔阂 | 第24页 |
3.2.3 长远达成的价值目标与诉求多变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矛盾 | 第24页 |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外在困境 | 第24-27页 |
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干扰思潮多元 | 第24-25页 |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媒合力不足 | 第25页 |
3.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远生活化 | 第25-27页 |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4.1 通俗性原则 | 第27页 |
4.2 普及性原则 | 第27-28页 |
4.3 长效性原则 | 第28-29页 |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 第29-37页 |
5.1 增强教育引导,促进情感认同 | 第29-31页 |
5.1.1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29页 |
5.1.2 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 第29-30页 |
5.1.3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 | 第30页 |
5.1.4 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熏陶作用 | 第30-31页 |
5.2 注重实践养成,推动行为转化 | 第31-32页 |
5.2.1 以文明城乡创建活动弘扬社会公德 | 第31-32页 |
5.2.2 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涵养职业道德 | 第32页 |
5.2.3 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滋养家庭美德 | 第32页 |
5.2.4 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养个人品德 | 第32页 |
5.3 创新传播机制,优化舆论宣传 | 第32-34页 |
5.3.1 巩固传统媒体 | 第32-33页 |
5.3.2 发展好新媒体 | 第33-34页 |
5.3.3 形成媒体合力 | 第34页 |
5.4 加强制度保障,提供刚性支撑 | 第34-37页 |
5.4.1 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 | 第34-35页 |
5.4.2 完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机制 | 第35页 |
5.4.3 完善公正司法、法律公正机制 | 第35页 |
5.4.4 完善全民守法、崇德尚法机制 | 第35-37页 |
6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