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依据 | 第16-19页 |
1.2.1 低屈服点钢支撑的优势 | 第16-18页 |
1.2.2 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的优势 | 第18-19页 |
1.2.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9-24页 |
1.3.1 低屈服点钢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中心支撑-钢框架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基于性能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第2章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指标及其量化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结构性能水平和性能目标 | 第28-33页 |
2.2.1 抗震设防水准 | 第28-29页 |
2.2.2 性能水准的划分 | 第29-31页 |
2.2.3 性能目标 | 第31页 |
2.2.4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结构的性能水准和设计准则 | 第31-33页 |
2.3 结构性能指标量化 | 第33-37页 |
2.3.1 结构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2.3.2 性能指标的试验及有限元统计数据 | 第34-35页 |
2.3.3 不同性能目标下的指标量化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38-5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38-44页 |
3.2.1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原理 | 第39页 |
3.2.2 计算等效参数 | 第39-42页 |
3.2.3 确定目标位移 | 第42页 |
3.2.4 位移反应谱 | 第42-43页 |
3.2.5 设计基底剪力及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 第43-44页 |
3.3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44-48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44页 |
3.3.2 水平荷载的加载模式 | 第44-45页 |
3.3.3 定义塑性铰 | 第45页 |
3.3.4 结构性能点 | 第45-47页 |
3.3.5 ATC-40规范与中国规范反应谱 | 第47页 |
3.3.6 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实施步骤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4、性能3的抗震设计 | 第50-84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低屈服点钢力学性能试验 | 第50-53页 |
4.3 算例设计 | 第53-55页 |
4.4 基于性能4的抗震设计 | 第55-70页 |
4.4.1 按性能水平为“使用良好”设计([θ]=1/450) | 第55-58页 |
4.4.2 “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下进行复核 | 第58-62页 |
4.4.3 推覆曲线与需求曲线 | 第62-64页 |
4.4.4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4-70页 |
4.5 基于性能3的抗震设计 | 第70-82页 |
4.5.1 按性能水平为“使用良好”设计([θ]=1/650) | 第70-73页 |
4.5.2 “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下进行复核 | 第73-77页 |
4.5.3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77-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低屈服点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1、性能2的抗震设计 | 第84-112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基于性能2的抗震设计 | 第84-97页 |
5.2.1 按性能水平“使用良好”设计([θ]=1/750) | 第84-87页 |
5.2.2 “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下进行复核 | 第87-91页 |
5.2.3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91-97页 |
5.3 基于性能1的抗震设计 | 第97-109页 |
5.3.1 按性能水平为“使用良好”设计([θ]=1/950) | 第97-100页 |
5.3.2 “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下进行复核 | 第100-104页 |
5.3.3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104-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6.1 结论 | 第112-114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6.3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 第120-122页 |
学术论文 | 第120页 |
科研项目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