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4-30页 |
1.2.1 有基准数据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6-28页 |
1.2.2 无基准数据的损伤识别 | 第28-29页 |
1.2.3 裂纹梁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3 结构损伤识别的敏感性参数选择 | 第30-31页 |
1.4 结构损伤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梁的计算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35-56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梁自振频率和振型的理论解析解 | 第36-42页 |
2.2.1 Euler-Bernoulli梁的理论解析解 | 第36-39页 |
2.2.2 Timoshenko梁的理论解析解 | 第39-42页 |
2.3 结构动力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2-51页 |
2.3.1 结构有限元运动方程和自振频率与振型的求解 | 第42-44页 |
2.3.2 Euler-Bernoulli梁有限元模型 | 第44-46页 |
2.3.3 考虑剪切变形的Euler-Bernoulli梁有限元模型(EBTS) | 第46-47页 |
2.3.4 Timoshenko梁有限元模型 | 第47-50页 |
2.3.5 空间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50-51页 |
2.4 不同模型的结构频率比较 | 第51-55页 |
2.4.1 频率相对误差定义 | 第52页 |
2.4.2 ANSYS模态分析及不同梁理论对应单元介绍 | 第52-53页 |
2.4.3 简支梁数值算例 | 第53-55页 |
2.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3章 柔度曲率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 | 第56-82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模态柔度矩阵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3.3 基于柔度曲率指标的损伤定位 | 第57-62页 |
3.3.1 均匀荷载面曲率差 | 第57-58页 |
3.3.2 逐跨均匀荷载面曲率差 | 第58-60页 |
3.3.3 模态柔度曲率矩阵差 | 第60-61页 |
3.3.4 模态柔度差曲率矩阵 | 第61页 |
3.3.5 模态柔度矩阵曲率范数差 | 第61-62页 |
3.4 结构损伤程度定量方法 | 第62-80页 |
3.4.1 结构损伤的模拟 | 第62页 |
3.4.2 单元损伤程度 | 第62-64页 |
3.4.3 测点等效线刚度损伤程度 | 第64-72页 |
3.4.4 结构损伤区间中间位置的进一步定位 | 第72-74页 |
3.4.5 结构损伤长度与程度的确定 | 第74-77页 |
3.4.6 裂纹的损伤程度定量 | 第77-80页 |
3.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柔度曲率指标损伤识别的数值验证 | 第82-163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长高比对不同梁理论损伤识别的影响 | 第82-85页 |
4.3 不同损伤形式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85-103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86-87页 |
4.3.2 梁单元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87-91页 |
4.3.3 实体单元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91-103页 |
4.4 X=1柔度损伤指标效果分析 | 第103-123页 |
4.4.1 简支梁算例 | 第104-108页 |
4.4.2 连续梁算例 | 第108-116页 |
4.4.3 考虑弯矩变化的连续梁结构损伤定量 | 第116-121页 |
4.4.4 指标抗噪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4.5 任意损伤位置的损伤识别 | 第123-146页 |
4.5.1 简支梁算例 | 第124-143页 |
4.5.2 连续梁算例 | 第143-146页 |
4.6 基于裂纹梁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46-153页 |
4.6.1 模型 | 第147-148页 |
4.6.2 单裂纹损伤识别 | 第148-149页 |
4.6.3 多裂纹损伤识别 | 第149-151页 |
4.6.4 抗噪性分析 | 第151-153页 |
4.7 无基准数据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53-159页 |
4.7.1 均匀荷载面曲率曲线的拟合 | 第154-155页 |
4.7.2 结构的损伤定量 | 第155-156页 |
4.7.3 简支梁算例 | 第156-159页 |
4.8 小结 | 第159-163页 |
第5章 模态振型曲率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63-181页 |
5.1 引言 | 第163页 |
5.2 基于模态振型曲率的结构损伤基本理论 | 第163-167页 |
5.2.1 模态振型的基本原理 | 第163-165页 |
5.2.2 模态振型曲率差(曲率模态差) | 第165-166页 |
5.2.3 叠加曲率模态改变率 | 第166页 |
5.2.4 频率权值叠加曲率模态改变率 | 第166-167页 |
5.3 模态振型曲率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67-180页 |
5.3.1 简支梁算例 | 第168-172页 |
5.3.2 连续梁算例 | 第172-180页 |
5.4 小结 | 第180-1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6页 |
6.1 结论 | 第181-184页 |
6.2 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