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北京市秋冬季雾霾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8-21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2 雾霾污染特征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我国雾霾污染特征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北京市雾霾污染特征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雾霾污染成因第16-18页
        1.3.1 人为排放和天气形势第16-17页
        1.3.2 污染物二次转化机制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外场观测与样品分析第21-27页
    2.1 在线观测第21-24页
        2.1.1 在线观测点基本信息第21-22页
        2.1.2 在线观测仪器及其原理第22-24页
    2.2 离线样品采集第24页
    2.3 样品分析方法第24页
    2.4 模型分析方法第24-27页
        2.4.1 HYSPLIT-4气团轨迹模型第24-25页
        2.4.2 PMF模型分析第25-27页
第3章 秋季雾霾污染特征及来源第27-40页
    3.1 PM_(2.5)污染总体特征第27-29页
    3.2 主要组分污染特征第29-36页
        3.2.1 水溶性无机盐第31-34页
        3.2.2 含碳组分第34-36页
    3.3 秋季典型雾霾重污染案例分析第36-38页
    3.4 秋季雾霾污染来源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冬季雾霾污染特征及来源第40-55页
    4.1 PM_(2.5)污染总体特征第40-42页
    4.2 主要组分污染特征第42-46页
        4.2.1 水溶性无机盐第44-45页
        4.2.2 含碳组分第45-46页
    4.3 冬季典型雾霾重污染案例分析第46-49页
    4.4 冬季雾霾污染来源第49-52页
        4.4.1 气团反向轨迹聚类分析第49-50页
        4.4.2 PMF模型分析第50-52页
    4.5 秋冬季雾霾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比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55-57页
    5.1 结论第55-56页
    5.2 建议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致谢第64-6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塞尔想象理论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合肥市某乡镇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