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源库理论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1 源、库、流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高产的限制因子假说 | 第12-13页 |
1.2 水稻的理想株型 | 第13-15页 |
1.2.1 水稻理想株型模式的提出 | 第13页 |
1.2.2 理想株型模式的构成 | 第13-15页 |
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5-16页 |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5-16页 |
1.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 | 第16页 |
1.4 QTL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1 QTL作图群体 | 第16页 |
1.4.2 QTL作图方法 | 第16-17页 |
1.5 水稻QTL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5.1 水稻叶片QTL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2 水稻穗部QTL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3 水稻上位性QTL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3 表型性状的考察 | 第21页 |
2.4 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5 多态性筛选 | 第22-23页 |
2.6 构建遗传图谱 | 第23页 |
2.7 数据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3.1 穗部和叶片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24-29页 |
3.1.1 穗部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 第24-25页 |
3.1.2 叶片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 第25-29页 |
3.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4页 |
3.2.1 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页 |
3.2.2 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3 穗部和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4页 |
3.3 穗部和叶片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第34-46页 |
3.3.1 ICIM对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 第34-37页 |
3.3.2 ICIM对叶片性状的QTL分析 | 第37-42页 |
3.3.3 MCIM对穗部和叶片性状的加性QTL分析 | 第42-43页 |
3.3.4 水稻穗部和叶片上位性效应分析 | 第43-4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6-52页 |
4.1 讨论 | 第46-50页 |
4.1.1 ICIM定位的QTL成簇分布与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6-49页 |
4.1.2 ICIM和MCIM加性QTL的定位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1.3 与前人加性QTL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49-50页 |
4.1.4 水稻穗部和叶片性状的上位性分析 | 第50页 |
4.2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