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分布 | 第11页 |
1.1.2 重金属砷污染 | 第11-12页 |
1.2 重金属污染的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2.1 传统的重金属处理方法 | 第12页 |
1.2.2 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 | 第12-13页 |
1.3 生物吸附剂的种类 | 第13-15页 |
1.3.1 细菌吸附剂 | 第13-14页 |
1.3.2 耐砷细菌 | 第14-15页 |
1.4 胞外聚合物 | 第15-18页 |
1.4.1 胞外聚合物的来源及组成 | 第15-16页 |
1.4.2 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的作用 | 第16-17页 |
1.4.3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耐砷菌株的筛选、驯化及初步鉴定 | 第20-33页 |
2.1 实验试剂、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1-22页 |
2.2.2 耐砷菌的筛选与驯化 | 第22页 |
2.2.3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2页 |
2.2.4 细菌的甘油冷冻保藏 | 第22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2-27页 |
2.3.1 土壤中砷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2 耐砷菌的最大耐受浓度 | 第23页 |
2.3.3 革兰氏染色 | 第23页 |
2.3.4 菌种鉴定 | 第23-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4.1 土样砷含量分析 | 第27-28页 |
2.4.2 单菌落形态特征 | 第28页 |
2.4.3 耐砷菌最大耐受浓度的分析 | 第28页 |
2.4.4 耐砷菌的革兰氏染色特征 | 第28-29页 |
2.4.5 耐砷菌株的菌种鉴定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耐砷菌生长条件及吸附亚细胞分布的研究 | 第33-45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初始pH对3株耐砷菌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装液量对3株耐砷菌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3.2.3 初始砷浓度对3株耐砷菌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3.2.4 3株耐砷菌的生长曲线 | 第34页 |
3.2.5 3株菌除砷效果的比较 | 第34页 |
3.2.6 耐砷菌吸附实验 | 第34页 |
3.2.7 砷在耐砷菌亚细胞的分布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3.1 初始pH对3株耐砷菌生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装液量对3株耐砷菌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3 初始砷浓度对3株耐砷菌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4 3株菌的生长曲线 | 第41页 |
3.3.5 3株菌除砷效果比较 | 第41-43页 |
3.3.6 砷在3株菌亚细胞的分布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铜绿假单胞杆菌除砷的影响因素及其除砷机理 | 第45-53页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5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1 初始pH对菌除砷的影响 | 第45页 |
4.2.2 反应时间对菌除砷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铜绿假单胞杆菌对低浓度砷的去除特性 | 第46页 |
4.2.4 铜绿假单胞杆菌除砷的FTIR分析 | 第46页 |
4.2.5 铜绿假单胞杆菌除砷的XPS分析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4.3.1 初始pH对菌除砷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时间对菌除砷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 铜绿假单胞杆菌对低浓度砷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4 铜绿假单胞杆菌除砷的FTIR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3.5 铜绿假单胞杆菌除砷的XPS测试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铜绿假单胞杆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其除砷机理 | 第53-66页 |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3-54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53-54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5.2 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 | 第54-55页 |
5.2.1 低温加热法提取胞外聚合物 | 第54页 |
5.2.2 离心法提取胞外聚合物 | 第54页 |
5.2.3 甲醛-NaOH法提取胞外聚合物 | 第54-55页 |
5.2.4 EDTA法提取胞外聚合物 | 第55页 |
5.3 提取胞外聚合物效果比较 | 第55-56页 |
5.3.1 EPS总重测定 | 第55页 |
5.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5页 |
5.3.3 多糖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5.3.4 EPS中总有机碳,无机碳的测定 | 第56页 |
5.4 胞外聚合物除砷的条件及机理 | 第56-57页 |
5.4.1 初始pH值对EPS除砷的影响 | 第56页 |
5.4.2 时间对EPS除砷的影响 | 第56页 |
5.4.3 初始砷浓度对EPS除砷的影响 | 第56页 |
5.4.4 EPS除砷的FTIR分析 | 第56-57页 |
5.4.5 EPS除砷的XPS分析 | 第57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5.1 4种方法提取胞外聚合物的效果比较 | 第57-59页 |
5.5.2 初始pH值对EPS除砷的影响 | 第59页 |
5.5.3 时间对EPS除砷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4 初始砷浓度对EPS除砷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5 EPS除砷的FTIR测试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5.6 EPS除砷的XPS测试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B 3株菌的16S rDNA序列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