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蚂蚁的消化道结构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2 蚂蚁颊下囊位置和过滤功能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3 颊下囊中微生物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 显微镜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4.1 半薄切片技术在昆虫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4.2 扫描电镜技术在昆虫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3 透射电镜技术在昆虫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方法 | 第20-21页 |
1.5.1 纯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5.2 16S rRNA技术在微生物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6 放线菌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 第21-22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1 蚂蚁的采集 | 第23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2.2 试剂仪器 | 第23-26页 |
2.2.1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 第23-24页 |
2.2.2 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 | 第24-25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3 形态学研究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1 解剖 | 第26页 |
2.3.2 颊下囊整体形态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3.3 颊下囊超微结构研究方法 | 第27页 |
2.4 放线菌组成研究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4.1 颊下囊内含物的解剖 | 第27-28页 |
2.4.2 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 第28页 |
2.4.3 优势菌株的DNA提取、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2.5 放线菌抑菌活性研究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5.1 平板对峙法对放线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 | 第30-31页 |
2.5.2 生长速率法对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3.1 颊下囊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 第32-35页 |
3.1.1 颊下囊的整体形态结构 | 第32-33页 |
3.1.2 颊下囊的超微结构 | 第33-35页 |
3.2 颊下囊中可培养放线菌种类组成及系统发育 | 第35-38页 |
3.3 放线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 | 第38-43页 |
3.3.1 平板对峙法对放线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 | 第38-41页 |
3.3.2 生长速率法对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49页 |
4.1 基于颊下囊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讨论 | 第43-44页 |
4.2 基于分离培养的颊下囊中放线菌组成的讨论 | 第44-45页 |
4.3 基于颊下囊中放线菌抑菌活性研究的讨论 | 第45-47页 |
4.4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