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观赏植物在国内外校园的应用概况 | 第11-16页 |
1.1.1 观赏植物在国内校园的应用概况 | 第11页 |
1.1.2 观赏植物在国内校园的主要应用形式 | 第11-12页 |
1.1.3 观赏植物在国内校园应用的分析 | 第12-13页 |
1.1.4 观赏植物在国外校园应用的概况 | 第13-14页 |
1.1.5 观赏植物在国外校园的主要应用形式 | 第14-15页 |
1.1.6 观赏植物在国外校园应用的分析 | 第15页 |
1.1.7 观赏植物在国内外校园应用的异同点 | 第15-16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邯郸市大学校园观赏植物调查与应用 | 第21-38页 |
2.1 邯郸市大学校园观赏植物类别调查与分析 | 第21-23页 |
2.1.1 乔木 | 第21页 |
2.1.2 灌木 | 第21页 |
2.1.3 草本 | 第21页 |
2.1.4 藤本 | 第21页 |
2.1.5 校园各类植物频率 | 第21-23页 |
2.3 邯郸市区大学校园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 第23-25页 |
2.3.1 乔木一小乔木一灌木一地被 | 第23-24页 |
2.3.2 乔木一小乔木一灌木 | 第24页 |
2.3.3 乔木一小乔木 | 第24页 |
2.3.4 小乔木—灌木 | 第24-25页 |
2.4 邯郸市区大学校园主要区域植物景观分析 | 第25-26页 |
2.4.1 入口区植物景观分析 | 第25页 |
2.4.2 水景区植物景观分析 | 第25页 |
2.4.3 教学楼区植物景观分析 | 第25页 |
2.4.4 主景区植物景观分析 | 第25-26页 |
2.4.5 道路植物景观分析 | 第26页 |
2.5 邯郸市区大学校园观赏植物应用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26-30页 |
2.6 邯郸市区大学校园植物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6页 |
2.6.1 邯郸市大学校园植物应用实地调查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2.6.2 校园植物应用分析 | 第31-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适宜于新校区的植物配置分析 | 第38-49页 |
3.1 新校区概况 | 第38-39页 |
3.1.1 总体概况 | 第38-39页 |
3.1.2 基本概况 | 第39页 |
3.2 新校园小气候与植物配置分析 | 第39-42页 |
3.3 新校园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 第42-47页 |
3.3.1 设计理念 | 第42-43页 |
3.3.2 新校园景观与植物配置分析 | 第43-45页 |
3.3.3 功能分区与植物配置分析 | 第45-46页 |
3.3.4 新校园道路与植物配置分析 | 第46页 |
3.3.5 新校园景观视线分析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新校园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49-59页 |
4.1 新校园植物应用 | 第49页 |
4.1.1 植物配置与应用的原则 | 第49页 |
4.1.2 植物配置与应用的主题 | 第49页 |
4.2 新校园人工植物群落配置与应用 | 第49-51页 |
4.2.1 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 | 第49-50页 |
4.2.2 乔木—小乔木—灌木 | 第50页 |
4.2.3 乔木—小乔木 | 第50-51页 |
4.2.4 小乔木—灌木 | 第51页 |
4.3 新校园主要区域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1-58页 |
4.3.1 入口区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1页 |
4.3.2 水景区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1页 |
4.3.3 教学楼区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1-52页 |
4.3.4 主景区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2-57页 |
4.3.5 道路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7-58页 |
4.3.6 藤本植物配置与应用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1 | 第63-72页 |
附录2 | 第72-74页 |
附录3 | 第74-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