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47页 |
2.1 miRNA | 第15-26页 |
2.1.1 miRNA概述 | 第15-16页 |
2.1.2 miRNA与肿瘤 | 第16-20页 |
2.1.3 miRNA检测 | 第20页 |
2.1.4 传统的miRNA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2.1.5 新型的miRNA检测技术 | 第22-25页 |
2.1.6 细胞内miRNA的检测 | 第25-26页 |
2.2 纳米材料 | 第26-34页 |
2.2.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26-27页 |
2.2.2 荧光纳米材料 | 第27-29页 |
2.2.3 光热纳米材料 | 第29-30页 |
2.2.4 磁性纳米材料 | 第30-32页 |
2.2.5 聚合物纳米材料 | 第32-33页 |
2.2.6 纳米材料的功能化 | 第33-34页 |
2.3 功能化纳米探针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 第34-44页 |
2.3.1 功能化纳米探针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2.3.2 功能化纳米探针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 第37-44页 |
2.4 总结和展望 | 第44-45页 |
2.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3 催化发夹白组装凝胶电泳用于miRNA的多元灵敏检测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3.2.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9-50页 |
3.2.4 催化发夹白组装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 | 第50页 |
3.2.5 细胞裂解液miRNA分析 | 第50页 |
3.2.6 多元检测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3.3.1 催化发夹自组装凝胶电泳可行性分析 | 第50-54页 |
3.3.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4-55页 |
3.3.3 miRNA特异性检测 | 第55-56页 |
3.3.4 催化发夹自组装凝胶测定的选择性 | 第56-57页 |
3.3.5 细胞裂解液中miRNA-373的检测 | 第57-58页 |
3.3.6 miRNA多元检测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近红外引发的链取代反应用于细胞内miRNA的定量检测 | 第61-78页 |
4.1 引言 | 第61-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8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3-64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64页 |
4.2.3 可行性分析 | 第64-65页 |
4.2.4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65页 |
4.2.5 金纳米棒的功能化及表征 | 第65-66页 |
4.2.6 测定金纳米棒上的DNA数量 | 第66页 |
4.2.7 金纳米棒探针的稳定性 | 第66页 |
4.2.8 体外光热性能 | 第66-67页 |
4.2.9 发夹辅助探针-D 的可控释放 | 第67页 |
4.2.10 细胞培养 | 第67页 |
4.2.11 金纳米棒探针的细胞毒性 | 第67页 |
4.2.12 金纳米棒探针体内光毒评估 | 第67-68页 |
4.2.13 细胞内miRNA成像检测 | 第68页 |
4.2.14 细胞培养 | 第68页 |
4.2.15 细胞团块miRNA成像 | 第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4.3.1 可行性分析 | 第68-70页 |
4.3.2 金纳米棒的合成与功能化 | 第70-72页 |
4.3.3 金纳米棒探针的可控释放 | 第72-74页 |
4.3.4 金纳米棒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和光毒性 | 第74-75页 |
4.3.5 细胞内miRNA-373的定量检测 | 第75-76页 |
4.3.6 催化发夹自组装凝胶电泳可行性分析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功能化碳化钼量子点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前体与成熟体miRNA的同时检测及活体光声光热双模式成像指导的光热治疗 | 第78-100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9-85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79-80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80-81页 |
5.2.3 合成碳化钼量子点 | 第81页 |
5.2.4 前体miRNA-21与成熟体miRNA-21同时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81页 |
5.2.5 碳化钼量子点纳米探针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测 | 第81页 |
5.2.6 细胞内成熟体miRNA-21与前体miRNA-21的同时检测 | 第81-82页 |
5.2.7 碳化钼量子点光热转换效率的估算 | 第82-83页 |
5.2.8 光毒性实验和体外光热治疗 | 第83-84页 |
5.2.9 光声成像 | 第84页 |
5.2.10 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 | 第84页 |
5.2.11 活体光热治疗 | 第84-8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8页 |
5.3.1 碳化钼量子点的表征 | 第85-87页 |
5.3.2 前体miRNA-21与成熟体miRNA-21同时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87-89页 |
5.3.3 碳化钼量子点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 第89-90页 |
5.3.4 细胞内前体miRNA-21与成熟体miRNA-21同时检测 | 第90-91页 |
5.3.5 不同细胞系中前体与成熟体miRNA-21的同时检测 | 第91-93页 |
5.3.6 细胞内前体与成熟体miRNA-21的定量检测 | 第93-94页 |
5.3.7 碳化钼量子点光学性质表征 | 第94-95页 |
5.3.8 碳化钼量子点的细胞毒性与光毒性实验 | 第95-96页 |
5.3.9 活体光声/光热成像指导的光热治疗 | 第96-97页 |
5.3.10 生物安全性实验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外泌体包裹的Dicer底物用于细胞内Dicer酶的成像检测与基因治疗 | 第100-111页 |
6.1 引言 | 第100-10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1-104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1-102页 |
6.2.2 仪器设备 | 第102页 |
6.2.3 体外合成Dicer酶底物 | 第102-103页 |
6.2.4 荧光光谱实验 | 第103页 |
6.2.5 外泌体的提取 | 第103页 |
6.2.6 外泌体的细胞毒性 | 第103页 |
6.2.7 通过电穿孔技术将体外合成的Dicer酶底物封装进入外泌体 | 第103页 |
6.2.8 细胞内Dicer酶的检测 | 第103-104页 |
6.2.9 基因治疗 | 第10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0页 |
6.3.1 合成Dicer底物用于体外Dicer酶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6.3.2 外泌体的表征 | 第105-106页 |
6.3.3 外泌体的细胞毒性 | 第106-108页 |
6.3.4 细胞内Dicer酶成像检测 | 第108-109页 |
6.3.5 细胞内Dicer酶成像检测 | 第109-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7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4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4-14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