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8-4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7页 |
1.1.1 风电消纳问题严重阻碍风电发展 | 第18-20页 |
1.1.2 系统灵活性不足导致弃风问题突出 | 第20-24页 |
1.1.3 已有提升系统灵活性的措施及不足 | 第24-27页 |
1.2 利用集中供热系统热动态特性提高风电消纳能力 | 第27-33页 |
1.2.1 考虑集中供热系统热动态特性的热电联合系统 | 第27-28页 |
1.2.2 促进风电消纳的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方式 | 第28-30页 |
1.2.3 所提方案促进风电消纳的潜力分析 | 第30-31页 |
1.2.4 所提促进风电消纳方案的优势分析 | 第31-3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3-43页 |
1.3.1 促进风电消纳的热电联合系统运行问题 | 第33页 |
1.3.2 含风电和热电机组的电热协调运行技术层面研究现状 | 第33-41页 |
1.3.3 风电规模化并网条件下系统辅助服务经济层面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43-4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44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44-47页 |
2 面向调度的集中供热系统基础数学模型 | 第47-70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集中供热系统简述 | 第47-52页 |
2.2.1 系统基本构成 | 第47-48页 |
2.2.2 热电联产机组 | 第48-50页 |
2.2.3 集中供热管网 | 第50-51页 |
2.2.4 供暖建筑物 | 第51-52页 |
2.3 热电联产机组建模 | 第52-55页 |
2.3.1 抽凝式机组建模 | 第52-54页 |
2.3.2 背压式机组建模 | 第54-55页 |
2.4 集中供热管网热动态特性建模 | 第55-62页 |
2.4.1 管道支路层面建模 | 第55-58页 |
2.4.2 管网网络层面建模 | 第58-62页 |
2.5 供暖建筑物热动态特性建模 | 第62-67页 |
2.5.1 室内温度变化规律建模 | 第63-66页 |
2.5.2 室内温度波动范围建模 | 第66-67页 |
2.6 热源-管网-热负荷热传递关系建模 | 第67-68页 |
2.6.1 热源-管网热传递关系建模 | 第67-68页 |
2.6.2 管网换热站热传递关系建模 | 第68页 |
2.6.3 管网-热负荷热传递关系建模 | 第6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3 考虑热动态特性的促进风电消纳热电联合调度 | 第70-90页 |
3.1 引言 | 第70页 |
3.2 考虑热动态特性的电热协调运行模式 | 第70-74页 |
3.2.1 传统“以热定电”运行模式 | 第70-72页 |
3.2.2 所提电热协调运行模式 | 第72-74页 |
3.3 热电联合调度模型 | 第74-77页 |
3.3.1 决策变量 | 第74页 |
3.3.2 目标函数 | 第74-75页 |
3.3.3 约束条件 | 第75-77页 |
3.4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第77-89页 |
3.4.1 仿真系统描述 | 第77-80页 |
3.4.2 调度模式及情形设置 | 第80-81页 |
3.4.3 结果分析 | 第81-8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4 集中参数简化模型及分层热电联合调度 | 第90-114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基于储热装置等效的简化模型研究 | 第90-96页 |
4.2.1 已有人工储热装置模型 | 第90-92页 |
4.2.2 管网与建筑物简化模型 | 第92-96页 |
4.3 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时间序列的简化模型研究 | 第96-102页 |
4.3.1 模型内涵 | 第97-98页 |
4.3.2 模型数学描述 | 第98-99页 |
4.3.3 模型阶数及系数确定 | 第99-102页 |
4.4 分层热电联合调度 | 第102-105页 |
4.4.1 系统内涵 | 第102-103页 |
4.4.2 调度模型 | 第103-105页 |
4.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第105-113页 |
4.5.1 仿真系统描述 | 第105-106页 |
4.5.2 基于储热装置等效简化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106-108页 |
4.5.3 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时间序列简化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108-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利用集中供热系统热动态特性促进风电消纳的效益分析 | 第114-134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归纳与抽象 | 第114-121页 |
5.2.1 调峰辅助服务分类 | 第114-115页 |
5.2.2 实时深度调峰辅助服务定价 | 第115-117页 |
5.2.3 实时深度调峰辅助服务费用补偿与分摊 | 第117-121页 |
5.3 所提方案对调峰辅助服务各主体的影响 | 第121-126页 |
5.3.1 对电热出力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5.3.2 对辅助服务费用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5.4 实施所提方案的效益分析 | 第126-127页 |
5.4.1 个体效益 | 第126-127页 |
5.4.2 整体效益 | 第127页 |
5.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第127-132页 |
5.5.1 仿真系统描述 | 第127-128页 |
5.5.2 风电全额消纳的情形 | 第128-131页 |
5.5.3 风电非全额消纳的情形 | 第131-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6.1 结论 | 第134-135页 |
6.2 创新点 | 第135页 |
6.3 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