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普惠金融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城乡经济统筹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1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城乡经济统筹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24-29页 |
3.1.1 安徽省金融机构分布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第24-28页 |
3.1.2 安徽省普惠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 | 第28-29页 |
3.1.3 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3.2 安徽省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现状 | 第29-32页 |
3.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页 |
3.2.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3.2.3 城镇化水平 | 第31-32页 |
3.2.4 安徽省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3.3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的协同发展机制 | 第32-35页 |
3.3.1 普惠金融对城乡经济统筹的影响机制 | 第32-33页 |
3.3.2 城乡经济统筹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机制 | 第33-34页 |
3.3.3 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的协同发展机制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4.1 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的协同度模型 | 第35-36页 |
4.1.1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 第35页 |
4.1.2 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模型 | 第35-36页 |
4.2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6-40页 |
4.2.1 普惠金融的指标选取 | 第36-37页 |
4.2.2 城乡经济统筹子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7-38页 |
4.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8-40页 |
4.3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协同发展的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40-43页 |
4.3.1 子系统评价指标的赋权 | 第40-41页 |
4.3.2 子系统有序度的测算 | 第41-43页 |
4.3.3 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 | 第43页 |
4.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5.1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 第46-47页 |
5.1.1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 第46页 |
5.1.2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 第46-47页 |
5.1.3 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渠道体系 | 第47页 |
5.1.4 构建完整有效的农村普惠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体系 | 第47页 |
5.2 健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47-49页 |
5.2.1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47-48页 |
5.2.2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 第48页 |
5.2.3 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 第48页 |
5.2.4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融合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50页 |
6.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