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5-1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信息安全理论综述 | 第19-27页 |
2.1 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2.1.1 信息安全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第19-20页 |
2.1.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模型 | 第20-21页 |
2.1.4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第21-23页 |
2.2 信息安全管理发展文献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5页 |
3.1 人行乾县支行基本情况简介 | 第27-29页 |
3.1.1 人行乾县支行概况 | 第27页 |
3.1.2 人行乾县支行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3.1.3 人行乾县支行人员结构 | 第28-29页 |
3.2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现状概述 | 第29-31页 |
3.2.1 信息安全管理方法 | 第29-30页 |
3.2.2 过程方法 | 第30-31页 |
3.3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3.3.1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3.2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 | 第35-55页 |
4.1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第35-40页 |
4.2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 | 第40-41页 |
4.3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体系的改进 | 第41-48页 |
4.3.1 PDCA改进方法 | 第41-42页 |
4.3.2 信息安全改进方案 | 第42-48页 |
4.4 IT应急处置的具体方案 | 第48-54页 |
4.4.1 电力事件处置 | 第48-51页 |
4.4.2 机房火灾事件处置 | 第51-52页 |
4.4.3 机房浸水事件处置 | 第52页 |
4.4.4 网络中断事件处置 | 第52-53页 |
4.4.5 病毒感染事件处置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的实施及保障 | 第55-63页 |
5.1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进后的实施 | 第55-59页 |
5.1.1 制定并评审组织信息安全方针 | 第55页 |
5.1.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内容 | 第55-59页 |
5.2 人行乾县支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9-61页 |
5.2.1 组织保障 | 第59-60页 |
5.2.2 制度保障 | 第60页 |
5.2.3 运维保障 | 第60-61页 |
5.2.4 应急保障 | 第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1.1 分析人行乾县支行现行信息安全管理状况 | 第63页 |
6.1.2 对支行信息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 第63页 |
6.1.3 对信息安全体系进行改进 | 第63-64页 |
6.1.4 提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措施 | 第64页 |
6.2 需要后续研究的问题 | 第64-67页 |
6.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条款权重动态变换确定方面 | 第64页 |
6.2.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进后运行效果的反馈方面 | 第64-65页 |
6.2.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智能化方面 | 第65-67页 |
附录A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