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8页 |
1.1 背景 | 第13-14页 |
1.2 锂二次电池 | 第14-17页 |
1.2.1 锂二次电池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1.2.2 全固态锂电池的构建和优点 | 第16-17页 |
1.3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概述 | 第17-33页 |
1.3.1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种类 | 第17-24页 |
1.3.2 Li_7La_3Zr_2O_(12)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 第24-27页 |
1.3.3 Li_7La_3Zr_2O_(12)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机制和性能优化进展 | 第27-33页 |
1.4 Li_7La_3Zr_2O_(12)固体电解质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 第33-34页 |
1.5 本论文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8页 |
1.5.1 本论文的提出 | 第34-35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2章 高致密、立方相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的电场辅助烧结 | 第38-60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实验与测试 | 第38-42页 |
2.2.1 实验原料与制备工艺 | 第38-40页 |
2.2.2 测试与表征 | 第40-42页 |
2.3 高致密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的电场辅助烧结 | 第42-52页 |
2.3.1 烧结温度对Li_7La_3Zr_2O_(12)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2-45页 |
2.3.2 烧结压力对Li_7La_3Zr_2O_(12)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5-48页 |
2.3.3 烧结厚度对Li_7La_3Zr_2O_(12)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8-52页 |
2.4 立方相Li_7La_3Zr_2O_(12)的制备 | 第52-58页 |
2.4.1 添加剂Al2O3对Li_7La_3Zr_2O_(12)物相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2-56页 |
2.4.2 晶格稳定剂对立方相Li_7La_3Zr_2O_(12)的稳定机制 | 第56-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锂离子浓度对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微观结构和离子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60-79页 |
3.1 引言 | 第60-62页 |
3.2 实验与测试 | 第62-65页 |
3.2.1 实验原料与制备工艺 | 第62页 |
3.2.2 测试与表征 | 第62-65页 |
3.3 锂离子浓度对Li_7La_3Zr_2O_(12)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65-68页 |
3.4 锂离子浓度对立方相Li_7La_3Zr_2O_(12)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8-73页 |
3.5 锂离子浓度对Li_7La_3Zr_2O_(12)离子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73-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的可控掺杂与性能优化 | 第79-109页 |
4.1 引言 | 第79-81页 |
4.2 实验与测试 | 第81-84页 |
4.2.1 实验原料与制备工艺 | 第81页 |
4.2.2 测试与表征 | 第81-84页 |
4.3 Li_7La_3Zr_2O_(12)锂离子传输通道的调控 | 第84-92页 |
4.3.1 M4+等价单掺杂对Li7La3Zr1.75M0.25O12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2 Li7La3Zr1.75M0.25O12的锂离子输运性能 | 第86-89页 |
4.3.3 Li_7La_3Zr_2O_(12)锂离子传输通道的调控机制 | 第89-92页 |
4.4 Li_7La_3Zr_2O_(12)锂离子传输通道大小的优化 | 第92-99页 |
4.4.1 Li7La3CaXZr2-YTaYO12(X=Y=0~1)的微观结构 | 第92-96页 |
4.4.2 Li7La3CaXZr2-YTaYO12(X=Y=0~1)的锂离子输运性能 | 第96-99页 |
4.5 Li_7La_3Zr_2O_(12)锂离子浓度和锂离子通道大小的双调控 | 第99-107页 |
4.5.1 Li7-XLa3Zr2-XTaXO12的微观结构 | 第99-104页 |
4.5.2 Li7-XLa3Zr2-XTaXO12的锂离子输运性能 | 第104-106页 |
4.5.3 Li_7La_3Zr_2O_(12)锂离子浓度和锂离子通道大小的双调控机制 | 第106-10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5章 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 第109-130页 |
5.1 引言 | 第109-111页 |
5.2 实验与测试 | 第111-113页 |
5.2.1 实验原料与制备工艺 | 第111-113页 |
5.2.2 测试与表征 | 第113页 |
5.3 Li/Li_(6.4)La_3Zr_(1.4)Ta_(0.6)O_(12)界面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113-114页 |
5.4 LiCoO_2-PEO/Li_(6.4)La_3Zr_(1.4)Ta_(0.6)O_(12)的界面特性和稳定性 | 第114-121页 |
5.5 Li_(6.4)La_3Zr_(1.4)Ta_(0.6)O_(12)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 | 第121-12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6.1 结论 | 第130-132页 |
6.2 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