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班墨文化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主题公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6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5-18页 |
1.6.1 班墨文化 | 第15-16页 |
1.6.2 主题公园 | 第16-17页 |
1.6.3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 第17-18页 |
第2章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调查分析 | 第18-24页 |
2.1 班墨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调查分析 | 第18-20页 |
2.1.1 当前班墨文化在公园景观中的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2.1.2 班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挖掘与表达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2.2 西安大唐芙蓉园景观中的文化表达案例解读 | 第20-23页 |
2.2.1 整体概况 | 第20页 |
2.2.2 规划布局 | 第20-21页 |
2.2.3 大唐芙蓉园景观设计中唐文化的表达 | 第21-22页 |
2.2.4 大唐芙蓉园景观设计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班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理论探索 | 第24-28页 |
3.1 班墨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现载体 | 第24-25页 |
3.1.1 景观建筑 | 第24页 |
3.1.2 环境小品 | 第24页 |
3.1.3 植物配置 | 第24页 |
3.1.4 硬质铺装 | 第24页 |
3.1.5 筑山理水 | 第24-25页 |
3.2 班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原则 | 第25-26页 |
3.2.1 主题鲜明性 | 第25页 |
3.2.2 内涵共识性 | 第25页 |
3.2.3 文化延承性 | 第25页 |
3.2.4 时代创新性 | 第25-26页 |
3.3 班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手法 | 第26页 |
3.3.1 直观展现 | 第26页 |
3.3.2 场景再现 | 第26页 |
3.3.3 元素提炼 | 第26页 |
3.3.4 内涵象征 | 第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4章 班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实践 | 第28-49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28-30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28页 |
4.1.2 城市概况——“班墨故里”滕州 | 第28-29页 |
4.1.3 基地规划范围与公园性质 | 第29页 |
4.1.4 公园设计要求 | 第29-30页 |
4.2 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4.2.1 基地区位分析 | 第30页 |
4.2.2 交通条件分析 | 第30-31页 |
4.2.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1页 |
4.2.4 生态资源条件 | 第31-32页 |
4.2.5 文化资源分析 | 第32页 |
4.2.6 旅游系统分析 | 第32-33页 |
4.2.7 基地综合分析 | 第33-34页 |
4.2.8 承载功能分析 | 第34页 |
4.3 设计总则 | 第34-37页 |
4.3.1 设计依据 | 第34页 |
4.3.2 设计原则 | 第34页 |
4.3.3 设计方法 | 第34-35页 |
4.3.4 设计策略 | 第35-36页 |
4.3.5 设计理念 | 第36-37页 |
4.3.6 设计目标 | 第37页 |
4.4 总体规划 | 第37-40页 |
4.4.1 空间布局 | 第37-38页 |
4.4.2 功能分区 | 第38-39页 |
4.4.3 交通流线分析 | 第39-40页 |
4.4.4 视觉轴线分析 | 第40页 |
4.5 分区设计 | 第40-44页 |
4.5.1 湿地观光区 | 第40-41页 |
4.5.2 休闲养生区 | 第41页 |
4.5.3 文化纪念区 | 第41-42页 |
4.5.4 文化展演区 | 第42-43页 |
4.5.5 科普教育区 | 第43-44页 |
4.5.6 滨水娱乐区 | 第44页 |
4.6 专项设计 | 第44-48页 |
4.6.1 景观建筑外观设计 | 第44-45页 |
4.6.2 硬质铺装设计 | 第45页 |
4.6.3 竖向设计 | 第45-46页 |
4.6.4 植物配置设计 | 第46-47页 |
4.6.5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第47-48页 |
4.6.6 景观照明设施设计 | 第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9-51页 |
5.1 论文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5.1.1 挖掘——挖掘班墨文化内涵,明确班墨文化主题,突出班墨文化特色 | 第49页 |
5.1.2 传承——协调班墨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塑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 | 第49页 |
5.1.3 设计——注重班墨文化景观表达的多样性,追求景观形式的创新性 | 第49-50页 |
5.2 论文中的不足 | 第50页 |
5.3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