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现状与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1 现状 | 第14页 |
1.2.2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综述 | 第20-29页 |
2.1 使用后评价研究 | 第20-24页 |
2.1.1 国外使用后评价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1.2 国内使用后评价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1.3 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2.2 绿色建筑评价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2.1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 第24-25页 |
2.2.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 | 第25页 |
2.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25-27页 |
2.3 绿色住区评价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2.3.1 国外绿色住区评价研究 | 第27-28页 |
2.3.2 国内绿色住区评价研究 | 第28-29页 |
第3章 问卷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 | 第29-44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9-32页 |
3.1.1 湖南省绿色住区发展特征与前景 | 第29-31页 |
3.1.2 相关绿色标准的比较和筛选 | 第31-32页 |
3.1.3 居民感知与绿标结合的创新 | 第32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32-37页 |
3.2.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32-33页 |
3.2.2 问卷设计内容 | 第33-36页 |
3.2.3 问卷结构 | 第36-37页 |
3.3 调查过程 | 第37-42页 |
3.3.1 调查主体确认 | 第37页 |
3.3.2 调查方法选择 | 第37页 |
3.3.3 调查小区选择 | 第37-41页 |
3.3.4 调查问卷回收 | 第41-42页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3.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2页 |
3.4.2 相关分析 | 第42页 |
3.4.3 缺失值分析 | 第42-43页 |
3.4.4 均值标准差分析 | 第43页 |
3.4.5 指标权重分析 | 第43-44页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解释 | 第44-63页 |
4.1 信度检测与效度检测 | 第44-46页 |
4.1.1 信度检测 | 第44-45页 |
4.1.2 效度检测 | 第45-46页 |
4.2 调查主体的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4.3 居民对绿色住区整体态度 | 第47-49页 |
4.3.1 对绿色住区的了解程度与购买意愿 | 第47-48页 |
4.3.2 对绿色住区的了解程度和购买意愿同学历和年龄的关系 | 第48-49页 |
4.4 缺失值分析 | 第49-51页 |
4.4.1 对三绿色住区分别进行缺失值分析 | 第49-50页 |
4.4.2 对三绿色住区进行总缺失值分析 | 第50-51页 |
4.5 均值标准差分析 | 第51-63页 |
4.5.1 万国城均值标准差分析 | 第52-54页 |
4.5.2 麓城印象均值标准差分析 | 第54-57页 |
4.5.3 保利麓谷林语均值标准差分析 | 第57-59页 |
4.5.4 三绿色住区均值标准差分析对比总结 | 第59-63页 |
第5章 综合评价结论 | 第63-72页 |
5.1 居民对绿色住区的了解程度 | 第63页 |
5.2 绿色住区满意度评价 | 第63-64页 |
5.3 绿色技术使用意愿评价 | 第64-65页 |
5.4 以绿标为基础的试打分 | 第65-69页 |
5.5 提出建议与意见 | 第69-72页 |
5.5.1 居民需求 | 第69页 |
5.5.2 运营管理 | 第69-70页 |
5.5.3 绿色技术 | 第70-71页 |
5.5.4 绿色宣传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5页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创新之处 | 第73-74页 |
研究不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基于绿标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 第78-8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第84-85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践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