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6-20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1.3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社会流动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3.1 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 | 第21页 |
1.3.2 农民工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2.1 农民工空间水平流动概况 | 第25-26页 |
2.2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现状 | 第26-29页 |
2.2.1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 第26-27页 |
2.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方面 | 第27-28页 |
2.2.3 新生代农民工再次流动方式 | 第28页 |
2.2.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 | 第28页 |
2.2.5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从业的时间和农业劳动技能 | 第28-29页 |
2.2.6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 | 第29页 |
2.2.7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 | 第29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基本趋势 | 第29-30页 |
2.3.1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从紊乱无序向规范有序转变 | 第29-30页 |
2.3.2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的规模将逐渐扩大 | 第30页 |
2.3.3 教育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相关政策促使下呈反向流动趋势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2-38页 |
3.1 社会制度因素 | 第32-34页 |
3.1.1 户籍制度 | 第32-33页 |
3.1.2 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3.1.3 就业制度 | 第34页 |
3.2 经济因素 | 第34-36页 |
3.3 个人特征因素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重庆市问卷调查 | 第38-77页 |
4.1 数据的来源 | 第38-39页 |
4.2 调查问卷描述性分析 | 第39-43页 |
4.2.1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状况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4.2.3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现状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3 变量的选取 | 第43-47页 |
4.3.1 自变量的选取 | 第43-46页 |
4.3.2 自变量的选取 | 第46-47页 |
4.4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差异性分析 | 第47-61页 |
4.4.1 个人基本特征与垂直流动差异性分析 | 第47-52页 |
4.4.2 工作状况与垂直流动差异性分析 | 第52-57页 |
4.4.3 经济状况与垂直流动差异性分析 | 第57-59页 |
4.4.4 其它相关方面与垂直流动差异性分析 | 第59-61页 |
4.5 水平差异分析 | 第61-65页 |
4.6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指数评价影响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 | 第65-70页 |
4.6.1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65页 |
4.6.2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4.7 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与住房状况的关系 | 第70-75页 |
4.7.1 通勤特征 | 第70-71页 |
4.7.2 居住地市中心、近郊区和远郊区的空间分布 | 第71-72页 |
4.7.3 住房生活条件 | 第72-73页 |
4.7.4 住房舒适度 | 第73-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7-8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78-81页 |
5.2.1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 | 第78-79页 |
5.2.2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职业技能问题 | 第79页 |
5.2.3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制度问题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一 | 第84-89页 |
附录二 | 第89-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