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学院式养老:一种企业主导的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基于浙江省杭州市F社区的调查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3页
    第一节 研究缘由第11-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23页
        一、国外研究回顾第14-15页
        二、国内研究回顾第15-18页
        三、研究方法第18-20页
        四、个案选择第20-22页
        五、核心概念说明:学院式养老第22-23页
第二章 F社区学院式养老的发展过程第23-28页
    第一节 学院式养老的社会基础第23-25页
        一、老龄化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供求矛盾的推动第23页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驱使第23-24页
        三、F社区养老服务条件的保障第24-25页
    第二节 学院式养老的发展过程第25-28页
        一、学院式养老模式的产生与发展第25-27页
        二、学院式养老服务在F社区的发展第27-28页
第三章 学院式养老的服务模式及其创新第28-42页
    第一节 学院式养老的服务模式第28-39页
        一、服务主体第28-29页
        二、服务对象第29-31页
        三、服务资源第31-32页
        四、服务内容第32-35页
        五、服务方式第35-39页
    第二节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实质与特点第39-42页
        一、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协同服务第39-40页
        二、学院为载体的集中式服务第40页
        三、针对特殊老年人群的选择性服务第40-41页
        四、重在满足精神文化和健康生活需求的复合性服务第41-42页
第四章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绩效第42-57页
    第一节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效果第42-45页
        一、F社区学院式养老的目标第42-43页
        二、F社区学院式养老服务的目标达成情况第43-45页
    第二节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效率第45-50页
        一、F社区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成本第45-46页
        二、F社区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收益第46-49页
        三、学院式养老服务成本与收益比较第49-50页
    第三节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效应第50-53页
        一、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第50-51页
        二、增加企业品牌价值第51-52页
        三、提升居民幸福感第52-53页
        四、提高社区美誉度第53页
    第四节 学院式养老遭遇的问题与挑战第53-57页
        一、国家政策支持不足第53-54页
        二、负盈利运营困难第54页
        三、专业性不强第54-55页
        四、民众认同度不高第55-57页
第五章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关联因素第57-64页
    第一节 国家政策第57-58页
    第二节 社区需求第58-59页
        一、社区需求对学院式养老服务的导向作用第58-59页
        二、社区需求受学院式养老服务供给制约第59页
    第三节 企业发展第59-62页
        一、企业发展取向第59-60页
        二、企业社会责任感第60-61页
        三、企业实力第61-62页
    第四节 服务能力第62-64页
        一、运营管理能力第62页
        二、养老服务能力第62-64页
第六章 学院式养老服务的促进策略第64-75页
    第一节 加强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政府支持第64-66页
        一、鼓励和规范企业主导的养老服务第64-65页
        二、加强对企业参与养老的监督考核第65-66页
    第二节 完善学院式养老的服务方式第66-69页
        一、优化企业主导方式第66-67页
        二、优化服务提供方式第67页
        三、优化协同参与方式第67-69页
    第三节 加强学院式养老服务的能力建设第69-71页
        一、提高管理运营能力第69-70页
        二、完善养老服务内容第70页
        三、加强养老服务专业性第70-71页
    第四节 提升学院式养老服务的民众认同第71-75页
        一、发展需求导向服务第71-72页
        二、加强媒体宣传引导作用第72-73页
        三、创新养老服务形式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历第80页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