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县大坪村农村住宅空间的公共性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对象界定 | 第17-19页 |
1.3.1 农村住宅 | 第17页 |
1.3.2 公共性与私密性 | 第17页 |
1.3.3 公共空间 | 第17-18页 |
1.3.4 村落公共空间 | 第18页 |
1.3.5 农村住宅空间的公共性 | 第18-19页 |
1.4 农村住宅空间的公共性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1.4.1 可达性 | 第19页 |
1.4.2 复合性 | 第19-20页 |
1.4.3 开放度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大坪村概况及空间要素构成 | 第23-38页 |
2.1 大坪村概况 | 第23-27页 |
2.1.1 地理与自然环境特征 | 第23-24页 |
2.1.2 社会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2.1.3 风俗文化特征 | 第25-27页 |
2.2 空间构成要素 | 第27-30页 |
2.2.1 整体布局 | 第27-28页 |
2.2.2 交通演化 | 第28-29页 |
2.2.3 建筑演化 | 第29-30页 |
2.3 大坪村村落公共体系 | 第30-37页 |
2.3.1 大坪村显性公共体系 | 第31-35页 |
2.3.2 大坪村隐性公共体系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大坪村农村住宅的特征 | 第38-54页 |
3.1 大坪村农村住宅典型类型特征 | 第38-48页 |
3.1.1 原型“三连间” | 第38-39页 |
3.1.2 “三连间”+配房 | 第39-46页 |
3.1.3 当代新民居 | 第46-48页 |
3.2 大坪村农村住宅的空间组成 | 第48-53页 |
3.2.1 堂屋 | 第49-50页 |
3.2.2 厨房火塘间 | 第50-51页 |
3.2.3 卧室 | 第51页 |
3.2.4 檐廊 | 第51-52页 |
3.2.5 院落 | 第52页 |
3.2.6 阁楼 | 第52-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大坪村农村住宅的公共性 | 第54-76页 |
4.1 样本选取方式 | 第54-55页 |
4.2 样本阅读 | 第55-69页 |
4.2.1 样本01杜登武宅 | 第55-57页 |
4.2.2 样本02杜俊寿宅 | 第57-58页 |
4.2.3 样本03杜登洪宅 | 第58-60页 |
4.2.4 样本04杜登俊宅 | 第60-62页 |
4.2.5 样本05杜登荣、杜若溪宅 | 第62-63页 |
4.2.6 样本06杜俊和、杜登云、杜登良宅 | 第63-65页 |
4.2.7 样本07沈宅 | 第65-67页 |
4.2.8 样本08杜登成宅 | 第67-69页 |
4.3 不同空间层次下的住宅空间的公共性分析 | 第69-75页 |
4.3.1 单体 | 第69-71页 |
4.3.2 邻里 | 第71-73页 |
4.3.3 聚落 | 第73-74页 |
4.3.4 地区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基于公共性的农村住宅空间导控 | 第76-83页 |
5.1 农村住宅空间公共性的当代变化 | 第76-78页 |
5.2 基于公共性的农宅空间导控 | 第78-82页 |
5.2.1 单体 | 第78-80页 |
5.2.2 邻里 | 第80-81页 |
5.2.3 聚落 | 第81-82页 |
5.2.4 地区 | 第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88-89页 |
附录 B 大坪村调研农户资料整理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