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8页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14-24页 |
2.1 马克思异化理论探源 | 第14-17页 |
2.1.1 “异化”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 第14-15页 |
2.1.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15-17页 |
2.1.3 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页 |
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7-20页 |
2.2.1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层面 | 第18-20页 |
2.3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20-24页 |
2.3.1 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20-22页 |
2.3.2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批判指向 | 第22-23页 |
2.3.3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实现路径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24-32页 |
3.1 卢卡奇物化理论缘起 | 第24-26页 |
3.1.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24-25页 |
3.1.2 卢卡奇物化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5-26页 |
3.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6-28页 |
3.2.1 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3.2.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个层面 | 第27-28页 |
3.3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28-32页 |
3.3.1 物化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28-30页 |
3.3.2 卢卡奇人道主义的批判指向 | 第30-31页 |
3.3.3 卢卡奇人道主义的实现途径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卢卡奇物化和马克思异化理论中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 | 第32-36页 |
4.1 物化和异化理论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共同点 | 第32-33页 |
4.1.1 理论视角的一致性 | 第32页 |
4.1.2 目标殊途同归 | 第32-33页 |
4.2 物化和异化理论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分向 | 第33-35页 |
4.2.1 批判的指向及侧重点不同 | 第33-34页 |
4.2.2 实现路径不同 | 第34页 |
4.2.3 实践的人道主义和伦理的人道主义 | 第34-35页 |
4.3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缺陷及进步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卢卡奇物化和马克思异化理论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6-43页 |
5.1 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 第36-38页 |
5.2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 第38-40页 |
5.3 实现科学技术的人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