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第20页 |
2.1.2 基础养老金 | 第20页 |
2.1.3 个人账户养老金 | 第20-21页 |
2.1.4 养老保险适度水平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 | 第22-23页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页 |
2.2.4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 | 第23-26页 |
3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养老金筹集形式 | 第27-28页 |
3.1.2 养老金给付模式 | 第28-29页 |
3.1.3 养老金的收支 | 第29页 |
3.2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3.2.1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 | 第30-31页 |
3.2.2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较 | 第31-32页 |
3.2.3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3.2.4 与其他省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比较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 第36-56页 |
4.1 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测算 | 第36-42页 |
4.1.1 制度功能定位下下限模型的选择及数据选取 | 第36-42页 |
4.1.2 养老金适度上限模型选择及水平的测算 | 第42页 |
4.2 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 第42-46页 |
4.2.1 基础养老金适度性检验 | 第42-43页 |
4.2.2 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方案 | 第43-46页 |
4.3 个人账户给付水平模型设定与假设 | 第46-50页 |
4.3.1 个人账户给付水平精算模拟 | 第46-47页 |
4.3.2 个人账户模型设定 | 第47页 |
4.3.3 个人账户给付水平测算分析 | 第47-50页 |
4.4 养老金总体给付水平及适度性检验 | 第50-52页 |
4.5 给付水平偏低的原因分析 | 第52-56页 |
4.5.1 财政补贴力度小,基础养老金标准低 | 第52-53页 |
4.5.2 参保主体个人账户缴费贡献率低 | 第53页 |
4.5.3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 第53-56页 |
5 达到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度性的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5.1 加大政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 第56-57页 |
5.1.1 建立正常的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 | 第56-57页 |
5.1.2 加大财政对养老金补贴 | 第57页 |
5.2 积极引导个人账户激励缴费 | 第57-58页 |
5.2.1 个人账户采取固定缴费率机制 | 第57-58页 |
5.2.2 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 | 第58页 |
5.3 个人账户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加强基金的保值增值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