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桩板式路基概述 | 第17-21页 |
1.2.1 桩板式路基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2.2 桩板式路基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多尺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材料多尺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结构多尺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3-25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结构多尺度模拟方法及相应计算理论 | 第25-37页 |
2.1 结构多尺度模拟 | 第25-26页 |
2.1.1 不同单元类型有限元模型中的约束不足现象 | 第25-26页 |
2.2 多尺度模拟方法原理简介 | 第26-34页 |
2.2.1 多点约束方法 | 第26-32页 |
2.2.2 多重网格法 | 第32-34页 |
2.3 本文应用的多尺度方法 | 第34-36页 |
2.3.1 RBE3方法 | 第34-35页 |
2.3.2 CERIG方法 | 第35页 |
2.3.3 MPC方法 | 第35-36页 |
2.3.4 节点耦合法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体精细化模型的建模与多尺度方法的比选 | 第37-49页 |
3.1 桩板式路基工程算例 | 第37-40页 |
3.1.1 工程算例概况 | 第37-38页 |
3.1.2 桩板式路基实体精细化模型的建模策略 | 第38-40页 |
3.2 多尺度连接方法的针对性比选 | 第40-48页 |
3.2.1 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3.2.2 基于多尺度模型的四种多尺度连接方法对比计算 | 第41-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CERIG方法的桩板路基受力性能分析 | 第49-71页 |
4.1 桩板式路基实体精细化模型局部结构应力分析 | 第49-52页 |
4.1.1 实体精细化模型的桥面板应力 | 第50-51页 |
4.1.2 实体精细化模型的接桩及竖向钢筋应力 | 第51-52页 |
4.2 桩板式路基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建模及应力分析 | 第52-65页 |
4.2.1 多尺度模型结构刚度的等效 | 第53-55页 |
4.2.2 实体单元—板壳单元多尺度模型的建模及应力分析 | 第55-59页 |
4.2.3 实体单元—梁单元多尺度模型的建模及应力分析 | 第59-65页 |
4.3 桩板式路基板壳宏观模型局部结构应力分析 | 第65-67页 |
4.4 四种有限元模型结构计算结果汇总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桩板式路基的模态分析和线弹性稳定分析 | 第71-87页 |
5.1 桩板式路基模态分析 | 第71-75页 |
5.1.1 实体精细化模型与实体单元—板壳单元多尺度模型的对比 | 第72-73页 |
5.1.2 实体精细化模型与实体单元—梁单元多尺度模型的对比 | 第73-75页 |
5.1.3 实体精细化模型与板壳单元—梁单元模型的对比 | 第75页 |
5.2 桩板式路基线弹性稳定分析 | 第75-85页 |
5.2.1 标准组合工况作用 | 第76-79页 |
5.2.2 竖向荷载组合工况作用 | 第79-82页 |
5.2.3 结构自重工况作用 | 第82-84页 |
5.2.4 整体升温工况作用 | 第84页 |
5.2.5 汽车制动力工况作用 | 第84-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