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隆隧道2~#暗河段超前预报与风险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超前地质预报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评价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30页 |
2.1 武隆区概况 | 第15-24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5-16页 |
2.1.2 地貌特征 | 第16-18页 |
2.1.3 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2.2 隧址区概况 | 第24-30页 |
2.2.1 隧址区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2.2.2 隧址区地质概况 | 第26-27页 |
2.2.3 隧址区水文概况 | 第27-30页 |
第3章 超前地质预报 | 第30-46页 |
3.1 TSP法超前预报 | 第31-36页 |
3.1.1 TSP法原理概述 | 第31-32页 |
3.1.2 TSP法数据采集 | 第32-34页 |
3.1.3 TSP法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3.1.4 预报效果分析 | 第36页 |
3.2 地质雷达法超前预报 | 第36-40页 |
3.2.1 地质雷达法检测原理概述 | 第36-38页 |
3.2.2 地质雷达法数据采集 | 第38页 |
3.2.3 地质雷达法数据处理 | 第38-40页 |
3.2.4 预报效果分析 | 第40页 |
3.3 红外探测法超前预报 | 第40-44页 |
3.3.1 红外探测法原理概述 | 第40页 |
3.3.2 红外探测法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0-43页 |
3.3.3 红外探测法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3.4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结论 | 第44-46页 |
第4章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59页 |
4.1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6-47页 |
4.2 建立评价等级标准 | 第47-48页 |
4.3 建立风险因素集 | 第48-54页 |
4.4 制定风险因素隶属度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4.5 制定权重值计算方法 | 第55-57页 |
4.6 模糊综合风险评价 | 第57-59页 |
4.6.1 单因素评价法 | 第58页 |
4.6.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8-59页 |
第5章 新武隆隧道2~ | 第59-70页 |
5.1 确定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等级 | 第59-60页 |
5.2 确定风险因素的隶属度 | 第60-62页 |
5.3 计算权重值 | 第62-66页 |
5.4 隧道综合风险评价 | 第66-68页 |
5.4.1 单因素风险评价 | 第66-68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建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