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缺氧条件下土壤芘的降解及其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1 多环芳烃概述第15-16页
        1.1.1 多环芳烃的定义及性质第15页
        1.1.2 PAHs的毒性第15-16页
        1.1.3 土壤中PAHs的污染第16页
    1.2 PAHs的厌氧降解第16-21页
        1.2.1 硫酸盐还原体系下PAHs的降解第17-18页
        1.2.2 产甲烷及金属还原体系下PAHs的降解第18页
        1.2.3 反硝化体系下PAHs的降解第18-19页
        1.2.4 土壤反硝化还原过程及关键酶的种类第19-20页
        1.2.5 土壤中PAHs与反硝化微生物间的联系第20-21页
    1.3 PAHs对土壤微生物的响应第21-23页
第2章 绪论第23-27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页
    2.2 研究内容第23-25页
    2.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3章 缺氧条件下添加硝酸盐和芘对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活性及丰度的影响第27-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3.1.1 土壤样品采集第27页
        3.1.2 土壤培养实验设计第27-28页
        3.1.3 土壤和NH_4~+含量、芘含量及反硝化酶活性的测定第28-29页
        3.1.4 土壤DNA提取及定量-PCR第29-30页
        3.1.5 数据处理第3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3.2.1 土壤NO_3~-和NH_4~+的含量变化第30-31页
        3.2.2 厌氧和微氧条件下土壤芘的去除率及降解速率第31-32页
        3.2.3 培养期间各处理的反硝化酶活第32-33页
        3.2.4 培养期间各处理narG、nirK及nirS基因的丰度变化第33-35页
    3.3 讨论第35-36页
    3.4 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缺氧条件下添加硝酸盐和芘对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7-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1.1 供试材料第37页
        4.1.2 土壤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测定第37-38页
        4.1.3 数据处理第38页
    4.2 结果分析第38-42页
        4.2.1 缺氧条件下硝酸盐和芘对土壤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第38-39页
        4.2.2 门水平上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第39-40页
        4.2.3 属水平上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第40-41页
        4.2.4 土壤样品的群落组成差异第41-42页
    4.3 讨论第42-43页
    4.4 小结第43-45页
第5章 厌氧条件下添加硝酸盐和硫酸盐对污染土壤中芘的降解及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第45-53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45-46页
        5.1.1 土壤样品第45页
        5.1.2 实验设计第45页
        5.1.3 土壤中NO_3~-和SO_4~(2-)含量、芘含量及反硝化酶活性的测定第45-46页
        5.1.4 土壤DNA提取及定量-PCR第46页
        5.1.5 数据处理第46页
    5.2 结果分析第46-50页
        5.2.1 土壤中NO_3~-和SO_4~(2-)的含量第46-47页
        5.2.2 厌氧条件下添加硝酸盐及硫酸盐处理中芘的去除率及降解速率第47-48页
        5.2.3 培养期间各土壤处理N_2O的产生速率第48-49页
        5.2.4 培养期间土壤narG、nirK和nirS基因丰度的动态变化第49-50页
    5.3 讨论第50-51页
    5.4 小结第51-53页
第6章 厌氧条件下添加硝酸盐及硫酸盐对芘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53-59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53页
        6.1.1 供试材料第53页
        6.1.2 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测定第53页
        6.1.3 数据处理第53页
    6.2 结果分析第53-56页
        6.2.1 土壤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第53-54页
        6.2.2 基于门水平的细菌群落结构第54-55页
        6.2.3 基于属水平的细菌群落结构第55-56页
    6.3 讨论第56-57页
    6.4 小结第57-5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7.1 主要结论第59-60页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致谢第71-73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锰氧化物电化学高效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微囊藻毒素-LR对斑马鱼生殖和子代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