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8页 |
1.1 重金属污染与危害 | 第14-15页 |
1.2 去除重金属离子的传统方法 | 第15-20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1.2.2 混凝-絮凝法 | 第16页 |
1.2.3 浮选法 | 第16-17页 |
1.2.4 离子交换法 | 第17-18页 |
1.2.5 膜过滤法 | 第18-19页 |
1.2.6 吸附法 | 第19-20页 |
1.3 电容去离子技术 | 第20-22页 |
1.3.1 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1.3.2 应用 | 第21-22页 |
1.4 锰氧化物超级电容器性能 | 第22-24页 |
1.4.1 锰氧化物晶体结构 | 第22-23页 |
1.4.2 锰氧化物电容性能 | 第23-24页 |
1.5 锰氧化物吸附特性 | 第24-25页 |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水钠锰矿电化学吸附去除Cd~(2+)离子 | 第28-48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2 水钠锰矿的制备 | 第30页 |
2.1.3 电化学吸附去除Cd~(2+)离子 | 第30-31页 |
2.1.4 水钠锰矿电化学解吸再利用 | 第31页 |
2.1.5 水钠锰矿等温吸附Cd~(2+)离子 | 第31-32页 |
2.1.6 表征方法与技术 | 第32页 |
2.2 结果 | 第32-43页 |
2.2.1 水钠锰矿制备与表征 | 第32-34页 |
2.2.2 电化学吸附去除Cd~(2+)离子 | 第34-39页 |
2.2.3 初始pH与活性物质质量的影响 | 第39-43页 |
2.3 讨论 | 第43-47页 |
2.3.1 水钠锰矿电化学吸附Cd~(2+)离子机理 | 第43-46页 |
2.3.2 初始pH与水钠锰矿质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隧道结构锰氧化物电化学吸附去除Cd~(2+) | 第48-69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3.1.2 锰钾矿、钙锰矿与软锰矿的制备 | 第48-49页 |
3.1.3 电化学吸附去除Cd~(2+)离子 | 第49-50页 |
3.1.4 锰钾矿等温吸附Cd~(2+)离子 | 第50页 |
3.1.5 表征方法与技术 | 第50页 |
3.2 结果 | 第50-65页 |
3.2.1 锰钾矿、钙锰矿以及软锰矿的制备与表征 | 第50-53页 |
3.2.2 电化学吸附去除Cd~(2+)离子 | 第53-62页 |
3.2.3 软锰矿与钙锰矿电化学吸附Cd~(2+) | 第62-65页 |
3.3 讨论 | 第65-67页 |
3.3.1 锰钾矿电化学吸附Cd~(2+)机理 | 第65-66页 |
3.3.2 电化学吸附Cd~(2+)影响因素 | 第66-67页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水钠锰矿电化学吸附去除多种重金属阳离子 | 第69-83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9页 |
4.1.2 水钠锰矿的制备 | 第69页 |
4.1.3 电化学吸附去除Cd~(2+)、Zn~(2+)、Pb~(2+)与Ni~(2+)混合离子 | 第69-70页 |
4.1.4 表征方法与技术 | 第70页 |
4.2 结果 | 第70-80页 |
4.2.1 水钠锰矿制备与表征 | 第70-71页 |
4.2.2 电化学吸附Cd~(2+)、Zn~(2+)、Pb~(2+)与Ni~(2+)混合离子 | 第71-79页 |
4.2.3 电位窗口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 讨论 | 第80-82页 |
4.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水钠锰矿电化学吸附去除Cd~(2+)与AsO_4~(3-)混合离子 | 第83-101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3页 |
5.1.2 水钠锰矿的制备 | 第83-84页 |
5.1.3 电化学吸附Cd~(2+)与AsO_4~(3-)混合离子 | 第84页 |
5.1.4 表征方法与技术 | 第84-85页 |
5.2 结果 | 第85-98页 |
5.2.1 水钠锰矿制备与表征 | 第85-86页 |
5.2.2 电化学吸附Cd~(2+)与AsO_4~(3-)混合离子 | 第86-94页 |
5.2.3 Cd~(2+)与Na~+对As去除率的影响 | 第94-98页 |
5.3 讨论 | 第98-99页 |
5.4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