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序言第10-11页
一、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概述第11-15页
    (一)民事诉讼证据交换的含义解析第11-12页
    (二)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特征第12-13页
        1.证据交换的程序的独立性第12页
        2.证据交换主体的特定性第12页
        3.证据交换内容的法定性第12-13页
        4.证据交换方式的双向性第13页
        5.违反证据交换制度的失权性第13页
    (三)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功能定位第13-15页
        1.防止证据突袭第13-14页
        2.利于集中审理第14页
        3.促进当事人双方和解第14页
        4.明确固定争议焦点第14-15页
二、国外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考察与借鉴第15-19页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交换制度第15-17页
        1.美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第15-16页
        2.英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第16-17页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交换制度第17-18页
        1.德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第17页
        2.日本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第17-18页
    (三)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8-19页
        1.当事人主体地位突出第18页
        2.证据交换制度是审前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18页
        3.证据交换制度的立法明确且完善第18-19页
三、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现状及问题第19-24页
    (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发展历程第19页
    (二)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内容第19-20页
        1.证据交换的适用范围第19-20页
        2.证据交换的时间第20页
        3.证据交换主持人员与操作规程第20页
        4.证据交换的次数限制第20页
    (三)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0-24页
        1.证据交换的案件适用范围模糊第20-21页
        2.用于交换的证据范围不明确第21-22页
        3.证据交换方式单一第22页
        4.证据交换的机构设置和主持者不明确第22-23页
        5.证据交换与举证时限之间配合度差第23页
        6.当事人在证据交换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第23-24页
        7.缺乏违反证据交换的制裁措施第24页
四、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完善建议第24-31页
    (一)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模式选择第24-26页
        1.证据交换在审前程序中的定位第24-25页
        2.我国证据交换应采取当事人主义第25-26页
    (二)证据交换制度完善的具体建议第26-31页
        1.拓宽证据交换案件适用范围第26页
        2.明确证据交换适用范围第26-27页
        3.确立证据交换的方式第27-28页
        4.重新设置证据交换的机构及主持者第28-29页
        5.合理界定证据交换的时间第29-30页
        6.凸显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30页
        7.建立和完善违反证据交换制裁措施规范第30-31页
结语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5页
致谢第35-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完善
下一篇:我国刑事诉讼庭前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