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中止犯中自动性的理解 | 第10-22页 |
1.1 据以研究的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 第10-11页 |
1.1.1 陈玉鑫强奸案 | 第10页 |
1.1.2 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 中止犯自动性判断标准的理论聚讼 | 第11-14页 |
1.2.1 主观说 | 第12页 |
1.2.2 限定主观说 | 第12-13页 |
1.2.3 客观说 | 第13-14页 |
1.3 中止犯自动性判断标准的学说评析 | 第14-18页 |
1.3.1 对上述理论的质疑 | 第14-16页 |
1.3.2 规范的判断标准之提倡 | 第16-18页 |
1.4 规范的判断标准具体运用列举 | 第18-22页 |
1.4.1 因找到合法手段实现犯罪目的而放弃犯行 | 第18-19页 |
1.4.2 因害怕被发觉或被处罚而放弃犯行 | 第19页 |
1.4.3 因被害人提供利益而放弃犯行 | 第19-22页 |
2 中止犯有效性中“因果关系瑕疵”探究 | 第22-33页 |
2.1 据以研究的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 第22-24页 |
2.1.1 李某下毒杀人案 | 第22-23页 |
2.1.2 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23-24页 |
2.2 中止犯有效性判定之“因果关系瑕疵”理论争议 | 第24-26页 |
2.2.1 肯定说 | 第25页 |
2.2.2 否定说 | 第25页 |
2.2.3 折中说 | 第25-26页 |
2.3 中止犯有效性判断的认定 | 第26-30页 |
2.3.1 对上述争议观点的评析 | 第26-27页 |
2.3.2 中止犯有效性判断之我见 | 第27-30页 |
2.4 “因果关系瑕疵”的具体情形 | 第30-33页 |
2.4.1 被害人或者第三人阻断因果关系 | 第30-31页 |
2.4.2 自然力阻断因果关系 | 第31页 |
2.4.3 行为性质阻断因果关系 | 第31-33页 |
3 中止犯中“损害”范围的界定 | 第33-41页 |
3.1 据以研究的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 第33页 |
3.1.1 邵某抢劫杀人案 | 第33页 |
3.1.2 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33页 |
3.2 “损害”范围界定的争议 | 第33-36页 |
3.2.1 物质性损害说 | 第34-35页 |
3.2.2 侵害客体说 | 第35页 |
3.2.3 危害结果说 | 第35-36页 |
3.3 中止犯造成“损害”范围的厘清 | 第36-41页 |
3.3.1 从“质”的方面进行界定 | 第37-38页 |
3.3.2 从“量”的方面进行界定 | 第38-39页 |
3.3.3 就“损害”的原因而言进行界定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