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0页
1 持卡人认定问题第10-17页
    1.1 案情简介第10-11页
    1.2 争议焦点第11-13页
        1.2.1 刑事持卡人是否包括实际用卡人第11-12页
        1.2.2 身份证明是否包括资信等证明形式第12-13页
    1.3 评析认定第13-17页
        1.3.1 刑事持卡人仅指合法持卡人第13-15页
        1.3.2 身份证明包括一切有效证明身份真实性的形式第15-17页
2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第17-26页
    2.1 案情简介第17页
    2.2 争议焦点第17-21页
        2.2.1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需存在于透支时第18-19页
        2.2.2 非法占有目的如何具体认定第19-21页
    2.3 评析认定第21-26页
        2.3.1 非法占有目的支配透支及催收的全程性第22-23页
        2.3.2 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认定第23-26页
3 有效催收认定问题第26-34页
    3.1 案情简介第26页
    3.2 争议焦点第26-29页
        3.2.1 民事诉讼催收是否属于有效催收形式第26-27页
        3.2.2 催收信息是否需持卡人确实知悉第27-28页
        3.2.3 催收间隔是否有必要纳入催收效力认定范围第28-29页
    3.3 评析认定第29-34页
        3.3.1 民事诉讼为有效催收形式第29-30页
        3.3.2 催收信息知悉包括持卡人确实知悉与应当知悉第30-32页
        3.3.3 催收间隔应纳入有效催收认定范围第32-34页
4 透支金额计算问题第34-40页
    4.1 案情简介第34页
    4.2 争议焦点第34-36页
        4.2.1 恶意透支金额是否包括利息第34-35页
        4.2.2 并行实施恶意透支与其他信用卡诈骗行为时数额如何计算第35-36页
    4.3 评析认定第36-40页
        4.3.1 恶意透支金额不包括利息第36-37页
        4.3.2 恶意透支数额与其他信用卡诈骗行为数额区别累计第37-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害人过错对交通肇事罪的定罪与量刑的影响
下一篇:中止犯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