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绘画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诗画互通说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诗画互通的形成 | 第19-23页 |
一、诗画互通的缘起 | 第19-21页 |
二、苏轼的诗画互通说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诗画意境的互通 | 第23-29页 |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第23-24页 |
二、天工与清新 | 第24-29页 |
第二章 有道有艺说 | 第29-45页 |
第一节 以道统艺 | 第29-34页 |
一、合乎自然 | 第29-31页 |
二、合乎法度 | 第31-32页 |
三、合乎人的品格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以技显道 | 第34-41页 |
一、合乎实际 | 第34-37页 |
二、技的训练 | 第37-38页 |
三、修养的提升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有道有艺,道技互进 | 第41-45页 |
一、有道有艺,道艺并行 | 第41-43页 |
二、以道领技,以技悟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形神兼备说 | 第45-60页 |
第一节 传神论 | 第45-49页 |
一、得其意思所在 | 第46-47页 |
二、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常理与常形 | 第49-54页 |
一、合于天造 | 第50-51页 |
二、显现心志 | 第51-54页 |
第三节 身与物化 | 第54-60页 |
一、成竹在胸 | 第54-56页 |
二、身与竹化 | 第56-57页 |
三、与造物者游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