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与产电体系构建及性能和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44页
    1.1 藻类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第13-21页
        1.1.1 藻类降解污染物的类型及技术手段第13-17页
        1.1.2 藻类降解偶氮染料研究进展第17-18页
        1.1.3 藻类降解偶氮染料机理第18-21页
    1.2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研究进展第21-28页
        1.2.1 氧化还原介体的结构特点第22-23页
        1.2.2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3 影响氧化还原介体性能的因素第25-28页
    1.3 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第28-42页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理第29-34页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评价第34-37页
        1.3.3 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微生物产电性能研究进展第37-38页
        1.3.4 基于藻类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第38-42页
    1.4 本论文研究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第42-44页
2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的合成及性质第44-57页
    2.1 实验部分第44-45页
        2.1.1 试剂与仪器第44-45页
        2.1.2 氧化还原介体的制备和表征第45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5-56页
        2.2.1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的极性及结构特征第45-53页
        2.2.2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的电化学性质第53-56页
    2.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3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第57-74页
    3.1 实验部分第57-60页
        3.1.1 试剂与仪器第57-59页
        3.1.2 小球藻的筛选与鉴定第59-60页
        3.1.3 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反应动力学第60页
        3.1.4 染料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第6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0-73页
        3.2.1 小球藻的鉴定及其生长动力学第60-64页
        3.2.2 新型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的动力学第64-66页
        3.2.3 小球藻胞外酶降解偶氮染料酶促反应动力学第66-73页
    3.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4 小球藻燃料电池的可自持性及其机理研究第74-90页
    4.1 实验部分第74-75页
        4.1.1 试剂与仪器第74-75页
        4.1.2 电池构建及性能评价第7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5-89页
        4.2.1 电池的启动第75-77页
        4.2.2 电子传递链的构建及工作机理第77-81页
        4.2.3 电池的电化学特性第81-84页
        4.2.4 可自持电池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第84-89页
    4.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5 自固定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第90-104页
    5.1 实验部分第90-92页
        5.1.1 试剂与仪器第90-91页
        5.1.2 电池构建及性能评价第91-92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92-103页
        5.2.1 偶氮染料在电催化体系中的降解规律第92-93页
        5.2.2 电化学体系对偶氮染料及其初级代谢产物降解的影响第93-96页
        5.2.3 小球藻燃料电池的电池的功率输出第96-101页
        5.2.4 电池产电周期分析第101-103页
    5.3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6 希夫碱型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小球藻降解偶氮染料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第104-118页
    6.1 实验部分第104-106页
        6.1.1 试剂与仪器第104页
        6.1.2 电池构建及性能评价第104-106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06-117页
        6.2.1 偶氮染料在希夫碱电催化体系中的降解规律第106-110页
        6.2.2 系统的电化学性能第110-113页
        6.2.3 电化学系统连续降解有机物性能研究第113-116页
        6.2.4 希夫碱型氧化还原介体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116-117页
    6.3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全文总结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科研成果目录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压力注浆的环氧树脂基模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空间模型的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方法及其在机动车碰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