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及进展 | 第14-25页 |
1.1 陶瓷成形技术 | 第14-20页 |
1.1.1 压制法 | 第14页 |
1.1.2 可塑法 | 第14-15页 |
1.1.3 注浆法 | 第15-20页 |
1.2 注浆成形的模具材料 | 第20-21页 |
1.2.1 石膏模具 | 第20页 |
1.2.2 高分子基模具 | 第20-21页 |
1.3 高分子基模具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7页 |
2.1 试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26-27页 |
3 二氧化硅粉末的改性研究 | 第27-56页 |
3.1 概述 | 第27-28页 |
3.2 背景 | 第28-34页 |
3.2.1 接触角的测定 | 第28-30页 |
3.2.2 表面自由能 | 第30-34页 |
3.3 试验部分 | 第34-43页 |
3.3.1 二氧化硅粉末的表征 | 第34-39页 |
3.3.2 硅烷偶联剂的性质 | 第39-41页 |
3.3.3 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4 粉末接触角的测定 | 第42-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3.4.1 改性二氧化硅的红外光谱 | 第43-44页 |
3.4.2 接触角的测定结果 | 第44-54页 |
3.4.3 表面自由能的计算 | 第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6-85页 |
4.1 概述 | 第56页 |
4.2 背景 | 第56-60页 |
4.2.1 环氧树脂-胺类体系的固化机理和固化动力学 | 第56-60页 |
4.2.2 示差扫描量热法表征固化动力学 | 第60页 |
4.3 试验部分 | 第60-61页 |
4.3.1 样品的制备 | 第60-61页 |
4.3.2 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 | 第61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61-84页 |
4.4.1 动态DSC研究 | 第61-75页 |
4.4.2 等温DSC研究 | 第75-84页 |
4.4.3 两种DSC方法的比较 | 第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5 模具材料的制备与机械性能研究 | 第85-103页 |
5.1 概述 | 第85页 |
5.2 背景 | 第85-90页 |
5.2.1 环氧树脂 | 第85-88页 |
5.2.2 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 | 第88-90页 |
5.3 试验部分 | 第90-95页 |
5.3.1 原料的性质 | 第90-93页 |
5.3.2 样品的制备 | 第93-94页 |
5.3.3 力学性能的测试 | 第94页 |
5.3.4 吸水率的测试 | 第94-9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1页 |
5.4.1 宏观力学性能 | 第95-96页 |
5.4.2 细观力学分析 | 第96-99页 |
5.4.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9页 |
5.4.4 热重分析 | 第99-101页 |
5.4.5 吸水率的测试 | 第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二氧化硅的级配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03-120页 |
6.1 概述 | 第103页 |
6.2 背景 | 第103-106页 |
6.2.1 颗粒级配模型 | 第103-104页 |
6.2.2 孔隙性能测试 | 第104-106页 |
6.3 试验部分 | 第106-109页 |
6.3.1 二氧化硅粉末的性质 | 第106-109页 |
6.3.2 孔隙结构的测试 | 第109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9页 |
6.4.1 二氧化硅粉末的粒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4.2 二氧化硅粉末的级配对材料孔隙性能的影响 | 第111-11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总结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在投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