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2.1 生物质概述 | 第11-14页 |
2.1.1 生物质的定义 | 第11页 |
2.1.2 生物质的利用 | 第11-14页 |
2.2 生物质裂解制备生物油 | 第14-17页 |
2.2.1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概念 | 第14页 |
2.2.2 生物质裂解液化工艺 | 第14页 |
2.2.3 生物质裂解液化装置 | 第14-17页 |
2.3 生物油制氢工艺 | 第17-19页 |
2.3.1 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 | 第17-18页 |
2.3.2 部分氧化法制氢 | 第18页 |
2.3.3 自热重整制氢 | 第18页 |
2.3.4 反应物液相重整制氢 | 第18-19页 |
2.3.5 超临界水重整制氢 | 第19页 |
2.4 生物油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 | 第19-24页 |
2.4.1 催化重整工艺 | 第19-23页 |
2.4.1.1 两步法制氢路线 | 第19-20页 |
2.4.1.2 耦合CO_2-吸收剂制氢 | 第20-21页 |
2.4.1.3 电催化水蒸气重整制氢 | 第21-22页 |
2.4.1.4 生物油与碳同时转化制氢 | 第22页 |
2.4.1.5 两段固定床反应系统制氢 | 第22-23页 |
2.4.2 催化剂制备、筛选与改性研究 | 第23-24页 |
2.4.2.1 不同催化剂载体对制氢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2.2 不同活性金属对制氢的影响 | 第24页 |
2.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工业催化剂生物油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 | 第26-4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3.2.1 生物油模拟物 | 第26页 |
3.2.2 催化剂 | 第26-28页 |
3.2.3 实验装置与步骤 | 第28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3 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29-35页 |
3.3.1 温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2 水油比的影响 | 第31-34页 |
3.3.3 质量空速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催化剂失活与再生 | 第35-37页 |
3.5 不同活性金属对生物油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的影响 | 第37-39页 |
3.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三金属催化剂Ni-Co-Cu/Al_2O_3催化重整生物油模拟物制氢研究 | 第40-49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4.2.1 生物油模拟物 | 第40页 |
4.2.2 催化剂 | 第40-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4.3.1 催化剂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温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3 水油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4 质量空速(WHSV)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5 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Unisim的生物油重整制氢模拟 | 第49-60页 |
5.1 引言 | 第49-50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5.3 模型的计算及检验 | 第53-56页 |
5.3.1 物料守恒计算 | 第53-54页 |
5.3.2 热量守恒计算 | 第54-55页 |
5.3.3 模型的检验 | 第55-56页 |
5.4 生物油重整产物分布模拟及分析 | 第56-59页 |
5.4.1 温度 | 第56-57页 |
5.4.2 压力 | 第57-58页 |
5.4.3 不同水油比 | 第58-59页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