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稻瘟病及稻瘟病菌 | 第11页 |
1.2 稻瘟病菌的侵染循环 | 第11-13页 |
1.3 影响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的相关代谢及调控机制 | 第13-15页 |
1.3.1 附着胞内甘油的积累和黑色素的合成 | 第13-14页 |
1.3.2 附着胞形成过程中糖和脂肪的代谢 | 第14-15页 |
1.4 柠檬酸合酶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动物中柠檬酶合酶 | 第15页 |
1.4.2 植物中柠檬酸合酶 | 第15-16页 |
1.4.3 真菌中柠檬酶合酶 | 第16-18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33页 |
2.1 菌株、质粒、试剂和培养基等材料 | 第20-24页 |
2.1.1 菌株和供试植物 | 第20页 |
2.1.2 质粒载体 | 第20-22页 |
2.1.3 生化试剂 | 第22-23页 |
2.1.4 常用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柠檬酸合酶序列的获得和亲水性、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线粒体转运肽的预测方法 | 第24页 |
2.2.2 柠檬酸合酶同源蛋白的系统进化 | 第24页 |
2.2.3 柠檬酸合酶的功能结构域预测 | 第24-25页 |
2.2.4 稻瘟病菌柠檬酸合酶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25页 |
2.3 方法 | 第25-33页 |
2.3.1 基因敲除策略 | 第25页 |
2.3.2 MGG_07202基因突变体的互补,及互补带荧光标记策略 | 第25-26页 |
2.3.3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和产物回收 | 第26-27页 |
2.3.4 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7-28页 |
2.3.5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8页 |
2.3.6 质粒的酶切与连接 | 第28页 |
2.3.7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第28-29页 |
2.3.8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 | 第29页 |
2.3.9 稻瘟病菌的保存与活化 | 第29-30页 |
2.3.10 稻瘟病菌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 第30页 |
2.3.11 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和产孢量测定 | 第30页 |
2.3.12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 | 第30页 |
2.3.13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梗的显微镜观察 | 第30页 |
2.3.14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糖原的染色 | 第30-31页 |
2.3.15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脂肪酸染色 | 第31页 |
2.3.16 稻瘟病菌柠檬酸合酶突变体对碳源的利用 | 第31页 |
2.3.17 稻瘟病菌对大麦和水稻的致病性侵染 | 第31-3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3-64页 |
3.1 柠檬酸合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8页 |
3.1.1 柠檬酸合酶的信号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线粒体转运肽的预测分析 | 第33-34页 |
3.1.2 柠檬酸合酶的结构域预测 | 第34-35页 |
3.1.3 同源蛋白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第35-37页 |
3.1.4 稻瘟病菌柠檬酸合酶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 MGG_07202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8-52页 |
3.2.1 MGG_07202基因的敲除 | 第38-40页 |
3.2.2 MGG_07202敲除突变体的遗传互补 | 第40-42页 |
3.2.3 MGG_07202缺失突变体的生长速度减慢 | 第42-44页 |
3.2.4 MGG_07202缺失突变体产孢量减少,分生孢子梗的形成受影响 | 第44-45页 |
3.2.5 MGG_07202缺失突变体附着胞的形成滞后 | 第45-46页 |
3.2.6 MGG_07202突变体分生孢子萌发时糖原降解和/或转运滞后 | 第46-48页 |
3.2.7 MGG_07202缺失突变体脂肪粒降解缓慢 | 第48-49页 |
3.2.8 MGG_07202缺失突变体致病性减弱 | 第49-52页 |
3.2.9 MGG_07202的定位分析 | 第52页 |
3.3 MGG_02617的功能分析 | 第52-60页 |
3.3.1 MGG_02617基因的敲除 | 第53-54页 |
3.3.2 MGG_02617敲除突变体的互补 | 第54-55页 |
3.3.3 MGG_02617缺失突变体生长速率不受影响,但气生菌丝减少 | 第55-57页 |
3.3.4 MGG_02617基因缺失突变体产孢减少,分生孢子梗的形成受影响 | 第57-59页 |
3.3.5 MGG_02617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致病性丧失 | 第59-60页 |
3.4 稻瘟病菌柠檬酸合酶缺失突变体对外源营养的利用 | 第60-64页 |
3.4.1 稻瘟病菌柠檬酸合酶缺失突变体对碳源的利用 | 第60-62页 |
3.4.2 稻瘟病菌柠檬酸合酶缺失突变体对脂肪酸的利用 | 第62-64页 |
4 分析讨论与后续研究 | 第64-69页 |
4.1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64-68页 |
4.2 后续研究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1.本论文使用的引物 | 第74-75页 |
附录2.不同物种中柠檬酸合酶的同源比较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