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第1章 兽药残留的概述 | 第13-17页 |
1.1 兽药残留的概念 | 第13页 |
1.2 兽药残留的原因 | 第13-14页 |
1.2.1 未能正确的使用药物 | 第13页 |
1.2.2 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 | 第13-14页 |
1.2.3 给药途径选择的重要性 | 第14页 |
1.2.4 未能严格的遵守休药期 | 第14页 |
1.3 使用国家禁止的药物 | 第14-15页 |
1.4 禁用兽药的类型及危害 | 第15-16页 |
1.4.1 B-兴奋剂中克仑特罗 | 第15页 |
1.4.2 抗生素类中的氯霉素 | 第15-16页 |
1.5 兽药残留的危害 | 第16页 |
1.6 兽药残留的控制 | 第16-17页 |
第2章 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检测手段 | 第17-24页 |
2.1 药物残留的不同检测方法 | 第17-21页 |
2.1.1 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 第17页 |
2.1.2 免疫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2.1.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2.1.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 | 第19-20页 |
2.1.5 薄层色谱法检测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残留 | 第20页 |
2.1.6 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 | 第20页 |
2.1.7 毛细管区域电泳(CZE)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1.8 超高效液相(UPLC)色谱检测方法 | 第21页 |
2.2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液液萃取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2.2.2 固相萃取的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泰地罗新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3.1 概述 | 第24页 |
3.2 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 | 第24-25页 |
3.3 残留 | 第25-26页 |
3.4 药效学 | 第26页 |
3.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7-139页 |
第1章 泰地罗新在五种组织中的方法学验证 | 第27-121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28-30页 |
1.1.1 器设备 | 第28页 |
1.1.2 液相条件 | 第28-29页 |
1.1.3 质谱条件 | 第29页 |
1.1.4 标准品与试剂 | 第29-30页 |
1.1.5 溶液的配置 | 第30页 |
1.2 方法 | 第30-32页 |
1.2.1 泰地罗新标准曲线工作液的配置 | 第30页 |
1.2.2 泰地罗新QC工作液的配置 | 第30-31页 |
1.2.3 标准曲线样品的配置 | 第31-32页 |
1.2.4 QC样品的配置 | 第32页 |
1.2.5 样品处理 | 第32页 |
1.3 结果 | 第32-120页 |
1.3.1 肝组织的方法学验证内容 | 第32-52页 |
1.3.2 肾组织方法学确证内容 | 第52-69页 |
1.3.3 皮肤脂肪方法学验证 | 第69-86页 |
1.3.4 肺组织方法学验证的内容 | 第86-103页 |
1.3.5 肌肉组织方法学验证的内容 | 第103-120页 |
1.4 讨论 | 第120页 |
1.5 结论 | 第120-121页 |
第2章 泰地罗新注射液在猪体内的残留量研究 | 第121-139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21页 |
2.1.1 试剂 | 第121页 |
2.1.2 仪器 | 第121页 |
2.2 方法 | 第121-123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121-122页 |
2.2.2 给药方案 | 第122页 |
2.2.3 样品的采集 | 第122页 |
2.2.4 样品处理 | 第122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122-123页 |
2.3 结果 | 第123-138页 |
2.3.1 泰地罗新在肝脏组织的药物残留量 | 第123-125页 |
2.3.2 泰地罗新在肾脏组织的药物残留量 | 第125-128页 |
2.3.3 泰地罗新在皮肤脂肪组织的药物残留量 | 第128-132页 |
2.3.4 泰地罗新在肺组织的药物残留量 | 第132-134页 |
2.3.5 泰地罗新在肌肉组织的药物残留 | 第134-138页 |
2.4 讨论 | 第138页 |
2.5 小结 | 第138-139页 |
结论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导师简介 | 第148-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