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实验研究 | 第16-48页 |
第一部分 长期艾灸对小鼠不同部位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研究 | 第16-37页 |
(一)长期艾灸对小鼠不同部位皮肤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 | 第16-25页 |
1.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1.1 实验动物准备 | 第16-17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17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2.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2.1 动物筛选及分组 | 第18页 |
2.2 足三里穴位定位 | 第18页 |
2.3 艾灸干预方法 | 第18-19页 |
2.4 取材方法 | 第19页 |
2.5 皮肤5mC和5hmC检测 | 第19-22页 |
2.5.1 皮肤DNA提取 | 第19-20页 |
2.5.2 DNA浓度测定和质控 | 第20页 |
2.5.3 5 mC%和5hmC%检测 | 第20-21页 |
2.5.4 5 mC%和5hmC%标准曲线及计算公式 | 第21-22页 |
3.统计方法 | 第22页 |
4.研究结果 | 第22-24页 |
4.1 长期艾灸对小鼠不同部位皮肤5mC%的影响 | 第22-23页 |
4.2 长期艾灸对小鼠不同部位皮肤5hmC%的影响 | 第23-24页 |
5.小结 | 第24-25页 |
(二)长期艾灸对小鼠不同脑区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5-37页 |
1.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26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26-28页 |
1.3.1 转录PCR芯片上的基因类别 | 第27-28页 |
2.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1 动物筛选及分组 | 第28页 |
2.2 穴位选择 | 第28页 |
2.3 艾灸干预方法 | 第28页 |
2.4 取材 | 第28页 |
2.5 EpigeneticPCRarray检测 | 第28-30页 |
2.5.1 RNA提取 | 第28-29页 |
2.5.2 RNA浓度测定 | 第29页 |
2.5.3 逆转录cDNA | 第29-30页 |
2.5.4 配制PCRArray反应体系 | 第30页 |
2.5.5 进行PCRArray反应 | 第30页 |
2.5.6 PCRArray数据采集方法 | 第30页 |
3.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4.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5.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DNA甲基化修饰在艾灸抗炎中的作用 | 第37-48页 |
1.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7-38页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38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2.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2.1 动物筛选、分组 | 第39页 |
2.2 炎症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2.3 穴位选择 | 第40页 |
2.4 艾灸干预方法及足容积的测量 | 第40-41页 |
2.5 取材 | 第41页 |
2.6 血清IL-1β检测 | 第41-42页 |
2.7 皮肤5mC和5hmC检测 | 第42页 |
3.统计分析 | 第42页 |
4.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4.1 艾灸对炎症小鼠足容积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 艾灸对炎症小鼠血清IL-1β水平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艾灸对炎症小鼠皮肤5mC%和5hmC%的影响 | 第44-47页 |
5.小结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64页 |
1.长期艾灸对小鼠不同部位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 | 第48-50页 |
1.1 长期艾灸对小鼠皮肤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 | 第48-49页 |
1.2 长期艾灸对小鼠嗅球和海马中Dnmt3a表达的影响 | 第49-50页 |
1.3 长期艾灸对小鼠皮层和下丘脑中Dnmt3b表达的影响 | 第50页 |
2.表观遗传学与炎症 | 第50-54页 |
3.艾灸抗炎 | 第54-57页 |
3.1 传统中医理论对艾灸抗炎的认识 | 第54-55页 |
3.2 艾灸抗炎的现代研究 | 第55-57页 |
3.2.1 艾灸的温热效应与抗炎 | 第55-57页 |
3.2.2 艾灸的光辐射效应与抗炎 | 第57页 |
4.“足三里”穴位的选择 | 第57-58页 |
5.动物炎症模型的选择 | 第58-59页 |
6.炎症指标的选择 | 第59-61页 |
7.艾灸抗炎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探讨 | 第61页 |
8.DNA甲基化/羟甲基化与艾灸“双向调节”作用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80-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件二: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