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陆地水文学、水文地理学(水象学)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鄱阳湖形态特征及其对流域水沙变化响应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7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9页
     ·选题背景第15-17页
     ·研究意义第17-19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9-32页
     ·湖泊形态特征第19-21页
     ·湖泊形态影响因素第21-26页
       ·自然因素第21-24页
       ·人为因素第24-26页
     ·鄱阳湖研究进展第26-32页
       ·鄱阳湖气象水文特征第26-27页
       ·鄱阳湖形态特征第27-28页
       ·气象因子对鄱阳湖的影响第28-29页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的影响第29-32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2-47页
     ·研究内容第32-33页
     ·研究方法第33-45页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第33-34页
       ·R/S分析法第34-35页
       ·BP神经网络法第35-37页
       ·支持向量机(SVM)第37-44页
       ·岸线形态特征研究方法第44-45页
     ·技术路线第45-4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47-59页
   ·地理位置第47-48页
   ·地形地貌第48-49页
   ·流域水系第49-54页
     ·赣江流域第49-50页
     ·抚河流域第50-51页
     ·信江流域第51页
     ·饶河流域第51-52页
     ·修水流域第52-53页
     ·鄱阳湖湖区第53-54页
     ·其他直接入湖河流第54页
   ·气象水文第54-55页
   ·土壤植被第55页
   ·社会经济第55-59页
     ·人口第55-56页
     ·经济发展第56-59页
第三章 鄱阳湖形态变化及其原因第59-71页
   ·鄱阳湖形态变化特征第59-63页
     ·面积、容积变化特征第59-61页
     ·湖泊岸线变化特征第61-63页
   ·形态变化原因分析第63-68页
     ·湖区第64-65页
     ·全流域第65-68页
   ·本章小结第68-71页
第四章 鄱阳湖流域水文特征对形态的影响第71-87页
   ·鄱阳湖流域水文特征第71-79页
     ·水文站点分布及资料收集第71-72页
     ·径流特征第72-74页
       ·径流年际变化第72-73页
       ·径流年内变化第73-74页
     ·泥沙特征第74-77页
       ·泥沙年际变化第74-76页
       ·泥沙年内变化第76-77页
     ·水沙变化趋势第77-79页
   ·鄱阳湖水沙变化的形态响应模型建立第79-84页
     ·相关算法第79-80页
     ·鄱阳湖面积、容积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响应模拟第80-84页
       ·指标选取第80-81页
       ·模型建立第81-84页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五章 鄱阳湖入湖径流量和泥沙量模型构建第87-107页
   ·径流量模型构建第87-99页
     ·模型构建原理第87-91页
       ·产流模拟第87-90页
       ·汇流模拟第90-91页
     ·模型建立第91-99页
       ·数据输入第91-92页
       ·参数率定第92-96页
       ·模型验证第96-99页
   ·泥沙量模型构建第99-104页
     ·指标选取第99-101页
     ·模型建立第101-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第六章 未来水沙变化情景下鄱阳湖形态的演变趋势第107-127页
   ·土地利用情景下的鄱阳湖形态第107-115页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第107-110页
     ·土地利用情景下的鄱阳湖形态第110-115页
       ·情景假设第111-112页
       ·结果分析第112-115页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鄱阳湖形态第115-124页
     ·鄱阳湖流域气象特征变化趋势与持续性特征第115-120页
       ·降水量变化趋势与持续性特征第115-119页
       ·蒸发量变化趋势与持续性特征第119-120页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鄱阳湖形态第120-124页
       ·情景假设第121-123页
       ·结果分析第123-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7-133页
   ·主要结论第127-130页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第130页
   ·问题与展望第130-133页
     ·存在的问题第130-131页
     ·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