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20页 |
1.1.1 资源流动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研究视角 | 第17-18页 |
1.1.2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 | 第18-19页 |
1.1.3 资源流动是煤炭资源区域配置的有效手段 | 第19-20页 |
1.1.4 能源资源流动效率的研究亟待加强 | 第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1.3 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 第26-27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页 |
1.5.2 可能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27-4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1页 |
2.1.1 资源流动 | 第27-28页 |
2.1.2 资源流动的空间要素 | 第28-30页 |
2.1.3 煤炭资源流动效率 | 第30-3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2.2.1 资源流动理论 | 第31页 |
2.2.2 资源场理论 | 第31-32页 |
2.2.3 空间结构理论 | 第32-33页 |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33-34页 |
2.2.5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第34页 |
2.2.6 经济增长理论 | 第34页 |
2.3 能源流动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34-37页 |
2.4 能源流动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5页 |
2.4.1 流动特征的研究 | 第37-42页 |
2.4.2 驱动机制研究 | 第42-44页 |
2.4.3 流动相关效应研究 | 第44页 |
2.4.4 优化研究 | 第44-45页 |
2.5 研究评述 | 第45-47页 |
第3章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特征演变分析 | 第47-79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7-51页 |
3.2 煤炭资源流动现状及源-汇系统划分 | 第51-56页 |
3.2.1 节点的确定 | 第51-52页 |
3.2.2 流动现状 | 第52-53页 |
3.2.3 煤炭资源流动平衡类型 | 第53-55页 |
3.2.4 煤炭资源流动职能类型 | 第55-56页 |
3.3 源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56-61页 |
3.3.1 源地绝对差异增加,相对差异减小 | 第56-58页 |
3.3.2 源地重心向北迁移,迁移速度减小 | 第58-60页 |
3.3.3 源地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南北方向变化更大 | 第60-61页 |
3.4 汇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61-65页 |
3.4.1 汇地绝对差异增加,相对差异平稳 | 第61-62页 |
3.4.2 汇地重心较为稳定,迁移速度南北减小、东西增加 | 第62-64页 |
3.4.3 汇地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先集聚后分散 | 第64-65页 |
3.5 源汇地空间距离及其变化趋势 | 第65-66页 |
3.6 煤炭资源流动复杂性网络结构特征演变 | 第66-77页 |
3.6.1 网络密度偏低,网络结构松散 | 第67-68页 |
3.6.2 西部地区度值增加最多 | 第68-71页 |
3.6.3 少数节点及轴线煤炭流动强度过大 | 第71-74页 |
3.6.4 凝聚子群内外联系程度较弱,没有实现一体化 | 第74-7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效率的综合评判 | 第79-126页 |
4.1 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 第79-82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79-80页 |
4.1.2 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测度方法 | 第80-82页 |
4.2 源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测度及空间演变特征 | 第82-100页 |
4.2.1 源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测度 | 第82-85页 |
4.2.2 各项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4.2.3 源地各项效率的空间演变 | 第86-95页 |
4.2.4 源地各项效率的空间关系 | 第95-100页 |
4.3 汇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演变特征 | 第100-119页 |
4.3.1 汇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测度 | 第100-103页 |
4.3.2 各项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4.3.3 汇地各项效率的空间演变 | 第105-114页 |
4.3.4 汇地各项效率的空间关系 | 第114-119页 |
4.4 源、汇地空间分布格局与对应效率的空间耦合态势 | 第119-123页 |
4.4.1 源地空间分布格局与对应效率的空间关系 | 第119-121页 |
4.4.2 汇地空间分布格局与对应效率的空间关系 | 第121-12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5章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的主导要素分析 | 第126-138页 |
5.1 煤炭资源流动驱动机理综合分析 | 第126-128页 |
5.1.1 煤炭产消不平衡产生空间流动的基本推动力 | 第126-127页 |
5.1.2 流通通道是煤炭资源流动的载体 | 第127-128页 |
5.1.3 价格对煤炭资源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 第128页 |
5.2 源-汇地系统影响因素组合类型划分 | 第128-136页 |
5.2.1 威佛组合指数 | 第128-130页 |
5.2.2 源地系统影响因素组合类型 | 第130-132页 |
5.2.3 汇地系统影响因素组合类型 | 第132-135页 |
5.2.4 交流地的影响因素组合类型 | 第135-13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6章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效率的驱动机理分析 | 第138-157页 |
6.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 第138-139页 |
6.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8-139页 |
6.1.2 灰色关联计算过程 | 第139页 |
6.2 源地系统流动效率机理分析 | 第139-146页 |
6.2.1 源地省域综合效率机理 | 第139-141页 |
6.2.2 源地省域纯技术效率机理 | 第141-144页 |
6.2.3 源地省域规模效率机理 | 第144-146页 |
6.3 汇地系统流动效率机理分析 | 第146-154页 |
6.3.1 汇地省域综合效率机理 | 第146-149页 |
6.3.2 汇地省域纯技术效率机理 | 第149-152页 |
6.3.3 汇地省域规模效率机理 | 第152-15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4-157页 |
第7章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效率优化对策 | 第157-165页 |
7.1 煤炭资源流动存在问题 | 第157-159页 |
7.1.1 汇地增加,而源地减少,供给压力大 | 第157页 |
7.1.2 运输压力仍然存在 | 第157-158页 |
7.1.3 煤炭流动网络不紧密,过度依赖少数节点 | 第158页 |
7.1.4 主要源地、汇地纯技术效率较低 | 第158-159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159-162页 |
7.2.1 源地特征关系梳理及对策建议 | 第159-160页 |
7.2.2 汇地特征关系梳理及对策建议 | 第160-162页 |
7.3 相关提升路径 | 第162-16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65-167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