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概述 | 第12-15页 |
1.1.1 即时检测技术的概述 | 第12页 |
1.1.2 即时检测的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1.3 即时检测装置 | 第13-14页 |
1.1.3.1 以棉线为载体的即时检测装置概述 | 第13-14页 |
1.1.3.2 以棉线为载体的即时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4页 |
1.1.4 即时检测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 第15-24页 |
1.2.1 纳米金 | 第15-17页 |
1.2.1.1 纳米金的合成 | 第15-17页 |
1.2.1.2 纳米金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17页 |
1.2.2 碳纳米管 | 第17-21页 |
1.2.2.1 碳纳米管的合成 | 第18-19页 |
1.2.2.2 碳纳米管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3 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材料 | 第21-24页 |
1.2.3.1 碳纳米管/纳米金的合成 | 第22页 |
1.2.3.2 碳纳米管/纳米金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于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材料和发夹结构DNA序列的新型核酸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试剂 | 第27-28页 |
2.2.2 仪器 | 第28页 |
2.2.3 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8页 |
2.2.4 发夹型结构DNA的预处理及复合探针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5 DNA检测装置的构建及检测步骤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2.3.1 检测原理 | 第29-32页 |
2.3.2 条件优化 | 第32-34页 |
2.3.3 单碱基突变DNA的检测 | 第34-35页 |
2.3.4 工作曲线 | 第35-36页 |
2.4 结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探针的DNA电化学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38-48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试剂 | 第39-40页 |
3.2.2 仪器 | 第40页 |
3.2.3 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3.2.4 发夹型结构DNA的预处理与复合探针的制备 | 第40页 |
3.2.5 DNA检测装置的构建及检测步骤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3.1 检测原理 | 第41-42页 |
3.3.2 条件优化 | 第42-45页 |
3.3.3 单碱基突变的检测 | 第45页 |
3.3.4 工作曲线 | 第45-46页 |
3.4 总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探针的棉线免疫层析分析装置检测癌胚抗原的研究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试剂 | 第49页 |
4.2.2 仪器 | 第49-50页 |
4.2.3 碳纳米管/纳米金探针的合成 | 第50页 |
4.2.4 癌胚抗原(CEA)棉线免疫层析分析装置的构建及检测步骤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4.3.1 检测原理 | 第50-52页 |
4.3.2 条件优化 | 第52-53页 |
4.3.3 干扰实验 | 第53页 |
4.3.4 人血清中待测抗原的检测 | 第53-54页 |
4.3.5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 第54-55页 |
4.4 结论 | 第55-56页 |
工作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