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细胞的相关分析技术 | 第13-14页 |
1.1.1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第13页 |
1.1.2 细胞结构分析手段 | 第13-14页 |
1.2 SERS技术对细胞的研究 | 第14-22页 |
1.2.1 细胞内物质的直接分析 | 第15页 |
1.2.2 细胞生理过程和活动的研究 | 第15-19页 |
1.2.3 细胞的SERS标记成像 | 第19-22页 |
1.3 癌细胞治疗 | 第22-30页 |
1.3.1 癌细胞的特点 | 第22页 |
1.3.2 癌细胞治疗的简介 | 第22-24页 |
1.3.3 癌症治疗的方法和定义 | 第24-26页 |
1.3.4 纳米技术结合化学药物的协同治疗 | 第26-29页 |
1.3.5 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于EDU同步协助定位原位SERS精确研究癌细胞核信息 | 第32-49页 |
2.1 引言 | 第32-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2.2.1 样品及试剂 | 第34-35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2.3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4 细胞核靶向的纳米探针(AuNRs-PEG-NLS)的制备 | 第36页 |
2.2.5 MCF-7细胞培养 | 第36页 |
2.2.6 EDU和AuNRs纳米探针与细胞的孵育 | 第36-37页 |
2.2.7 细胞毒性测试 | 第37页 |
2.2.8 荧光显微成像EDU的位置 | 第37页 |
2.2.9 探针与细胞核荧光暗场共定位 | 第37页 |
2.2.10 超分辨荧光成像细胞核靶向探针在细胞核中的分布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38页 |
2.3.2 探针的表征 | 第38-40页 |
2.3.3 毒性研究 | 第40页 |
2.3.4 细胞核的靶向性 | 第40-41页 |
2.3.5 EDU的定位 | 第41-42页 |
2.3.6 EDU的拉曼以及SERS光谱 | 第42-43页 |
2.3.7 EDU的SERS光谱定位细胞核 | 第43-45页 |
2.3.8 细胞核的SERS光谱分析 | 第45-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靶向癌细胞的纳米酶协同化学治疗 | 第49-67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4页 |
3.2.1 实验样品 | 第5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3.2.3 细胞的培养和葡萄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1页 |
3.2.4 靶向癌细胞的纳米酶(AuNP-PEG-RGD-GOx)探针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5 AuNP-PEG-RGD-GOx催化能力的评估 | 第52页 |
3.2.6 探针浓度的选择 | 第52-53页 |
3.2.7 细胞内ROS的检测 | 第53页 |
3.2.8 荧光成像研究细胞对DOx的摄取 | 第53页 |
3.2.9 DOx结合AuNP-PEG-RGD-GOx的细胞治疗效果 | 第53-54页 |
3.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54-55页 |
3.3.2 葡萄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功能性纳米酶探针(AuNP-PEG-RGD-GOx)的表征 | 第56-57页 |
3.3.4 纳米探针的酶活性评估 | 第57-59页 |
3.3.5 探针浓度的选择 | 第59页 |
3.3.6 纳米酶的治疗机制研究 | 第59-62页 |
3.3.7 纳米酶与DOx协同治疗 | 第62-66页 |
3.4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