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对研究现状的简评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理论基础:利他主义与利他行为 | 第19-27页 |
2.1 利他主义理论的多学科研究和现实意义 | 第19-22页 |
2.1.1 利他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1.2 利他主义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 第20-22页 |
2.1.3 利他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22页 |
2.2 利他行为的多层次分析 | 第22-25页 |
2.2.1 利他行为的含义 | 第22-23页 |
2.2.2 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2.2.3 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24-25页 |
2.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概述 | 第25-27页 |
2.3.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 | 第25页 |
2.3.2 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2.3.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表现 | 第26-27页 |
3 我国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27-36页 |
3.1 我国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 | 第27-29页 |
3.1.1 助人为乐行为 | 第27页 |
3.1.2 见义勇为行为 | 第27-28页 |
3.1.3 参与爱心活动行为 | 第28页 |
3.1.4 志愿服务行为 | 第28页 |
3.1.5 网络利他行为 | 第28-29页 |
3.2 我国大学生利他行为出现的新问题 | 第29-31页 |
3.2.1 大学生好心帮人反被骗 | 第29页 |
3.2.2 被助者戒备心理增强 | 第29-30页 |
3.2.3 出现助人要补偿的问题 | 第30页 |
3.2.4 出现见义勇为到底值不值的争论 | 第30页 |
3.2.5 道德量化 | 第30-31页 |
3.3 我国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3.3.1 个人价值观的偏离是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深层原因 | 第31-32页 |
3.3.2 社会焦虑突增是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社会原因 | 第32页 |
3.3.3 中国人独有“施报观”是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的文化原因 | 第32-33页 |
3.3.4 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是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间接原因 | 第33页 |
3.3.5 社会教育功能的退化是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直接原因 | 第33-36页 |
4 培养大学生利他行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 | 第36-41页 |
4.1 大学生利他行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 第36-37页 |
4.1.1 大学生利他行为有利于优化和谐校园里的人文氛围 | 第36页 |
4.1.2 大学生利他行为有利于强化和谐社会中的自我认知 | 第36页 |
4.1.3 大学生利他行为有利于增强和谐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 第36-37页 |
4.2 培养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学校因素 | 第37-38页 |
4.2.1 引导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 | 第37页 |
4.2.2 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 第37-38页 |
4.2.3 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 第38页 |
4.3 培养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家庭因素 | 第38-39页 |
4.3.1 以身作则树立标杆 | 第38-39页 |
4.3.2 注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训练指导 | 第39页 |
4.3.3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39页 |
4.4 培养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社会因素 | 第39-41页 |
4.4.1 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 第39-40页 |
4.4.2 建立公正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 第40页 |
4.4.3 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性意识 | 第40-41页 |
5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