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教育戏剧的应用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2.1 小学中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 第14-18页 |
2.1.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1 小学中年级 | 第14页 |
2.1.1.2 人际交往能力 | 第14-15页 |
2.1.2 小学中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第15-16页 |
2.1.3 小学中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问题 | 第16-17页 |
2.1.4 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意义 | 第17-18页 |
2.2 教育戏剧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2.1 “教育戏剧”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2.2 教育戏剧与心理剧的区别 | 第18-19页 |
2.2.3 教育戏剧的发展与现状 | 第19-20页 |
2.2.4 教育戏剧蕴含的心理机制及教育价值 | 第20-21页 |
2.2.5 教育戏剧的课堂模式及应用 | 第21-22页 |
2.2.6 教育戏剧策略 | 第22-23页 |
3 教育戏剧的干预研究 | 第23-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3.1 研究设计 | 第23页 |
3.3.2 研究流程 | 第23-24页 |
3.3.3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3.4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3.4 干预方案的实施 | 第24-29页 |
3.4.1 干预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3.4.2 干预方案实施的阶段 | 第25页 |
3.4.3 基于绘本的教育戏剧方案 | 第25-29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9-36页 |
4.1 干预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1.1 前测和后测结果比较 | 第29-30页 |
4.1.2 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果比较 | 第30页 |
4.1.3 对照组和干预组前、后测结果比较 | 第30页 |
4.2 教育戏剧干预前后干预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 第30-31页 |
4.3 同班同学对干预前后干预组成员的评价 | 第31-33页 |
4.4 干预后对老师的访谈 | 第33-34页 |
4.5 教育戏剧干预活动中笔者对参与成员的观察 | 第34-36页 |
5 讨论 | 第36-39页 |
5.1 干预效果分析 | 第36页 |
5.2 小学阶段推行教育戏剧存在的主要困难 | 第36-37页 |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7-3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8页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第43-44页 |
附录二:人际交往能力诊断量表 | 第44-46页 |
附录三:第四次干预方案实施的详细记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