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钒 | 第8-11页 |
1.1.1 钒的简史 | 第8页 |
1.1.2 钒资源的概括 | 第8-9页 |
1.1.3 钒的性质 | 第9-10页 |
1.1.4 钒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 钒工业 | 第11-15页 |
1.2.1 各种钒资源提钒概括 | 第11-12页 |
1.2.2 钒钛磁铁矿提钒流程 | 第12-14页 |
1.2.3 钒渣的生成 | 第14-15页 |
1.3 钒渣提钒工艺现状 | 第15-18页 |
1.3.1 钙化焙烧—酸浸工艺 | 第15-16页 |
1.3.2 钠化焙烧—水浸工艺 | 第16-17页 |
1.3.3 含钒液沉钒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0-28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0-23页 |
2.1.1 钒渣 | 第20-22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水浸实验步骤 | 第24页 |
2.3.2 钒的测定及计算 | 第24-26页 |
2.4 表征手段 | 第26-28页 |
2.4.1 X射线衍射物相结构分析(XRD) | 第26页 |
2.4.2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 第26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相分析(SEM) | 第26-27页 |
2.4.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27页 |
2.4.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 | 第27-28页 |
3 钒浸出行为研究 | 第28-37页 |
3.1 钒渣中钒的形态分布 | 第28页 |
3.2 溶液中钒的形态分布 | 第28-33页 |
3.2.1 钒的同多酸化学 | 第29-31页 |
3.2.2 钒的杂多酸化学 | 第31-33页 |
3.3 钒渣浸出动力学 | 第33-37页 |
4 空气强化转炉钒渣湿法浸出行为 | 第37-46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4.3.1 不同添加剂对钒浸取率的影响研究 | 第38-42页 |
4.3.2 栲胶用量对钒浸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3.3 ADA用量对钒浸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实验原理 | 第43-45页 |
4.4.1 ADA催化氧化原理 | 第43-44页 |
4.4.2 栲胶催化氧化原理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电场强化转炉钒渣湿法浸出行为 | 第46-56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5.3.1 电流密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 第47页 |
5.3.2 反应温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3 反应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4 固液比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5 浸出液及残渣的性质分析 | 第50-53页 |
5.4 实验原理 | 第53-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