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中国社会个体化的映像与进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关于个体化理论的研究 | 第11-15页 |
1.3.1.1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化研究 | 第11-12页 |
1.3.1.2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体化研究 | 第12-15页 |
1.3.2 关于“空巢青年”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2.1 概念阐释与理论工具 | 第18-20页 |
2.1.1 概念阐释 | 第18-19页 |
2.1.1.1 “空巢青年” | 第18-19页 |
2.1.1.2 个体化 | 第19页 |
2.1.2 理论工具 | 第19-20页 |
2.1.2.1 理论工具的实践维度 | 第20页 |
2.1.2.2 理论工具的具体操作化 | 第20页 |
2.2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 第20-23页 |
2.2.1 研究设计 | 第20-21页 |
2.2.1.1 理论预设 | 第20-21页 |
2.2.1.2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2.2.2 资料收集 | 第21-22页 |
2.2.2.1 研究前期资料收集 | 第21页 |
2.2.2.2 研究中期资料收集 | 第21-22页 |
2.2.3 样本基本信息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空巢青年”的个体化:表象与意涵 | 第24-35页 |
3.1 “空巢青年”的个体化表象 | 第24-29页 |
3.1.1 群体性中观特征 | 第24-26页 |
3.1.1.1 亲缘群体:风筝式脱嵌 | 第24-25页 |
3.1.1.2 业缘群体:职场性无缘 | 第25页 |
3.1.1.3 趣缘群体:能动性整合 | 第25-26页 |
3.1.2 个体性微观特征 | 第26-27页 |
3.1.2.1 个体单身主义 | 第26-27页 |
3.1.2.2 婚姻的爱情主义 | 第27页 |
3.1.3 消费方式的自我化 | 第27-28页 |
3.1.4 虚拟空间生活依赖 | 第28-29页 |
3.2 “空巢青年”的个体化意涵 | 第29-33页 |
3.2.1 精神自立与经济依赖的双重性 | 第29页 |
3.2.2 为自己而活的生存策略和道德理想 | 第29-30页 |
3.2.3 自我重构与身份追寻的个体化 | 第30-31页 |
3.2.4 公共事务的个体性缺位 | 第31-32页 |
3.2.5 经济话语主义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空巢青年”折射的个体化困境 | 第35-40页 |
4.1 “空巢青年”的个体化困境 | 第35-37页 |
4.1.1 显性与隐性排斥 | 第35-36页 |
4.1.2 公共空间缺失 | 第36页 |
4.1.3 集体性焦虑与剥夺感交织 | 第36-37页 |
4.2 个体化困境背后的国情因素 | 第37-39页 |
4.2.1 前提机制缺失 | 第37页 |
4.2.2 重新整合维度缺位 | 第37-38页 |
4.2.3 网络社会发展对个体化的推进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理论验证与实践策略 | 第40-45页 |
5.1 理论验证 | 第40-43页 |
5.1.1 对个体化三进程的验证 | 第40-41页 |
5.1.2 对个体化张力问题的验证 | 第41-43页 |
5.2 实践策略 | 第43-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空巢青年”个体化的探究——访谈提纲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