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3.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5页 |
1.2.1 推免制度及其变迁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推免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研究 | 第12-14页 |
1.2.3 精英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4.2 研究视角 | 第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设计与变革 | 第18-27页 |
2.1 2014 年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设计理念 | 第18-20页 |
2.1.1 推免制度改革的国家目标 | 第18-19页 |
2.1.2 制度设计中的国家意志 | 第19页 |
2.1.3 制度变革中的观念基础 | 第19-20页 |
2.2 推免制度的社会评价 | 第20-23页 |
2.2.1 专家话语赋予推免制度的合理性 | 第20-21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反应 | 第21-23页 |
2.3 制度变迁的实质:从政治嵌入到教育自主的演变 | 第23-26页 |
2.3.1 制度原则:从刚性领导到柔性管理 | 第23-24页 |
2.3.2 权力格局:从国家控制到学生自主 | 第24页 |
2.3.3 价值导向:从鼓励交流到公平开放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国家推免制度下高校的变通策略 | 第27-41页 |
3.1 高校推免实践对国家制度的平衡和背离 | 第27-34页 |
3.1.1 目标替代:高校发展目标对国家旨意的偷换 | 第27-28页 |
3.1.2 权威弱化:“预报名”对国家推免系统的虚化 | 第28-30页 |
3.1.3 院校共谋:留校限额的暗箱操作 | 第30-32页 |
3.1.4 规则软化:校际推免的人缘化 | 第32-34页 |
3.2 制度实践与高校推免招生的分化效应 | 第34-40页 |
3.2.1 保研夏令营:抢夺生源之战 | 第35-37页 |
3.2.2 上层高校“掐尖”录取 | 第37-38页 |
3.2.3 中层高校多策并举保生源 | 第38-39页 |
3.2.4 下层高校不遗余力推学生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推免实践中的“高校-推免生”博弈 | 第41-53页 |
4.1 推免生与本校的软性博弈 | 第41-46页 |
4.1.1 分层认知下的择校定位与交底 | 第41-43页 |
4.1.2 垂直流动中的保底心理 | 第43-44页 |
4.1.3 人情作用下的“后台”游说 | 第44-45页 |
4.1.4 建构认同:吸纳本校生源 | 第45-46页 |
4.2 推免生与外校的理性博弈 | 第46-52页 |
4.2.1 实践的紧迫性:推免时间战 | 第47-48页 |
4.2.2 推免观望态度及高校破解之道 | 第48-49页 |
4.2.3 推免的退出与递补机制 | 第49-51页 |
4.2.4 被动地位下高校的周旋策略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国家制度初衷与推免实践的错位表现及其成因 | 第53-67页 |
5.1 推免制度与实践的错位表现 | 第53-57页 |
5.1.1 社会流动VS地位承继 | 第53-55页 |
5.1.2 教育公平VS分层固化 | 第55-57页 |
5.1.3 简洁化制度程序VS工作量倍增 | 第57页 |
5.2 诱发实践偏差的制度设计 | 第57-60页 |
5.2.1 简单化的国家视角 | 第58-59页 |
5.2.2 制度执行的模糊化 | 第59-60页 |
5.2.3 国家集权与放权的调节 | 第60页 |
5.3 悬置制度目标的实践逻辑 | 第60-64页 |
5.3.1 基于本位利益和地方知识的变通 | 第61页 |
5.3.2 结构性因素对实践的约束 | 第61-63页 |
5.3.3 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作 | 第63-64页 |
5.4 引导推免制度实践的精英意识 | 第64-66页 |
5.4.1 精英再分化的教育体制 | 第64-65页 |
5.4.2 教育场域型塑名牌情结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74-76页 |
附录2 :被访者基本信息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