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及产品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1.2.1 OLED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2.2 OLED产品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3 磷光OLED技术概况 | 第18-20页 |
1.4 PhOLED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PhOLED的基本知识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PhOLED的工作原理 | 第22-25页 |
2.2.1 PhOLED的发光原理 | 第22-23页 |
2.2.2 PhOLED的能量转移机制 | 第23-25页 |
2.3 PhOLED的性能表征参数 | 第25-27页 |
2.3.1 发光光谱 | 第25页 |
2.3.2 发光亮度 | 第25-26页 |
2.3.3 发光效率 | 第26页 |
2.3.4 亮度、电流密度与电压的关系 | 第26页 |
2.3.5 色度 | 第26-27页 |
2.3.6 发光寿命 | 第27页 |
2.4 PhOLED的常用材料 | 第27-31页 |
2.4.1 电极材料 | 第27-28页 |
2.4.2 载流子注入材料 | 第28页 |
2.4.3 载流子传输材料 | 第28-29页 |
2.4.4 主体材料 | 第29-30页 |
2.4.5 磷光发光材料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PhOLED器件主客体掺杂发光层的优化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PhOLED的制备 | 第32-35页 |
3.2.1 ITO基片预处理 | 第32-33页 |
3.2.2 各功能层的制备工艺 | 第33-34页 |
3.2.3 PhOLED器件的封装 | 第34-35页 |
3.3 不同溶剂对Ph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3.2 器件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4 发光层掺杂比例的选取 | 第38-41页 |
3.4.1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4.2 器件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5 热处理对Ph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1-44页 |
3.5.1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3.5.2 器件性能测试及结分析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提高PhOLED器件载流子注入平衡的研究 | 第46-55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蓝色磷光器件的空穴和电子注入能力的研究 | 第46-47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2 器件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3 PEDOT:PSS经不同条件处理 | 第47-51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3.2 不同处理方法对PEDOT:PSS薄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3 不同方法处理对Ph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电子传输层TPBi的厚度研究 | 第51-54页 |
4.4.1 实验部分 | 第52页 |
4.4.2 器件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及在OLED上的应用 | 第55-65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提高器件外量子效率的技术 | 第55-57页 |
5.2.1 OLED器件内部光的传播模式 | 第55-56页 |
5.2.2 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常用技术 | 第56-57页 |
5.3 微透镜阵列的制备 | 第57-61页 |
5.3.1 微米级微透镜阵列制备 | 第57-60页 |
5.3.2 纳米级微透镜阵列制备 | 第60-61页 |
5.4 微透镜阵列对OLED器件出光效率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1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5.4.2 器件性能测试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