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7页 |
2.1 垃圾渗滤液和餐厨垃圾性质及处理现状 | 第21-27页 |
2.1.1 垃圾渗滤液的性质及处理现状 | 第21-24页 |
2.1.2 餐厨垃圾性质及处理现状 | 第24-27页 |
2.2 生物蒸发技术 | 第27-29页 |
2.3 能耗及间歇通风运用于堆肥、干化 | 第29-30页 |
2.4 堆肥过程的酶活性变化 | 第30-33页 |
2.5 微生物群落结构、死菌活菌分布 | 第33-35页 |
2.5.1 细菌 | 第33-34页 |
2.5.2 放线菌 | 第34页 |
2.5.3 真菌 | 第34-35页 |
2.6 堆肥过程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2.6.1 半纤维素 | 第35页 |
2.6.2 纤维素 | 第35-36页 |
2.6.3 木质素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7-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56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40-4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2-51页 |
3.2.3 取样及分析方法 | 第51-56页 |
第四章 节能的通风方式的探索 | 第56-67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56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4.2.1 海绵表面挂膜情况 | 第56-57页 |
4.2.2 温度演变 | 第57-58页 |
4.2.3 生物蒸发效果 | 第58-61页 |
4.2.4 能耗分析 | 第61页 |
4.2.5 DNA质检结果 | 第61-63页 |
4.2.6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分析 | 第63-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不同通风方式下微生物活性变化 | 第67-89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67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88页 |
5.2.1 温度演变 | 第67-69页 |
5.2.2 生物蒸发效果 | 第69-70页 |
5.2.3 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 | 第70-74页 |
5.2.4 酶活 | 第74-76页 |
5.2.5 宏基因分析 | 第76-81页 |
5.2.6 死菌、活菌 | 第81-83页 |
5.2.7 能量平衡计算 | 第83-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02页 |